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
肖凤秋1; 郑志伟1; 陈英和1
刊名心理科学
2014
通讯作者邮箱chenyinghe@bnu.edu.cn
期号5页码:1263-1270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进化理论 认知理论 生物基础理论
ISSN号1671-6981
其他题名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Prosocial Behavior
通讯作者陈英和
中文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机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不断提出各种理论、模型解释亲社会行为。本文通过对亲社会行为理论的梳理,将其按照发展顺序概括为进化理论阶段(亲缘选择理论、群体选择理论、互惠理论)、认知理论阶段(损失-奖赏的激励模型、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捐赠的二阶模型)、生物基础理论阶段(生物情感理论、脑机制模型)。最后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和评论,并提出未来亲社会行为理论可以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学科主题社会心理学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5253944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14789]  
专题心理研究所_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J]. 心理科学,2014(5):1263-1270.
APA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2014).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心理科学(5),1263-1270.
MLA 肖凤秋,et al."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心理科学 .5(2014):1263-127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