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国东北地区树轮气候学研究
作者王艳超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3-12
授予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授予地点西安
导师刘禹 ; 顾兆林
关键词中国东北 树轮 湿度 相对湿度 重建
学位专业地球与人居环境科学及工程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针叶树种的分析,重建了研究区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同时利用标准年表建立了区域年表,分析了不同研究区域树木的径向生长对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响应模式,并探讨了大尺度海-陆-气变化对该地区树木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 利用东北地区5个不同采样点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了千山01(QS01)、千山04(QS04)、千山综合(QSZH)、医巫闾山五峰林场(WFLC)、莫尔道嘎(MEDG)和呼中(HZ)的树轮宽度年表(STD、RES和ARS)。统计结果表明,各样点的STD年表质量可靠,适于进行树轮气候学研究。
  2. STD年表与气象站观测记录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QS01、QS04和QSZH的STD年表与当年5–7月平均最高气温负响应最强,且相关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均满足气候重建的要求。WFLC的STD年表与当年6–9月平均相对湿度正响应最强,剔除异常值的1983年以后,其相关系数达到0.631(p<0.01),满足气候重建要求。HZ和MEDG的STD年表与器测记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具有一定的气候学意义,但达不到气候重建要求。另外,除了HZ的STD年表外,其它的STD年表均与PDSI存在一定的响应。
  3. 基于QS01和QS04的STD年表,分别重建了QS01、QS04和QSZH地区当年5–7月平均最高气温。11年滑动平均结果表明三个重建的平均最高气温序列均存在多个高温和低温时段。
  4. 基于WFLC的 STD年表重建了1876–2011年以来当年6–9月平均相对湿度。重建序列经过11年滑动后,平均相对湿度高于平均值的高湿时段有1898–1902,1919–1928和1932–1997;低于平均值的低湿时段有1881–1897,1903–1918,1929–1931和1998–2006。其中,1903–1918和1929–1931年的低湿时段,在其它研究中均发现是显著的干旱期。
  5. 周期分析显示三个重建温度序列存在长尺度的葛氏周期,22年的太阳黑子活动
  6. 周期,以及较短尺度的ENSO周期和准两年波动,这些准周期的出现表明太阳活动和大尺度的海-气活动能够影响千山地区5–7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而辽宁西部WFLC地区6–9月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短尺度的ENSO周期和准两年波动,它更多的受到大尺度海-气活动的影响
  7. 对比研究和区域气候场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重建的QS01、QS04和QSZH的三个温度序列和WFLC的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均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8. 根据树轮标准年表变化特征,建立了各研究区的区域树轮年表(辽宁千山区域年表(PCAQS)、医巫闾山五峰林场区域年表(PCAWF)、呼中区域年表(PCAHZ)和莫尔道嘎区域年表(PCAME))。各个区域年表与大尺度气候代用指标(大气涛动和太阳活动指数)间的相互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地区树木生长与大尺度的大气活动和太阳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地质学 ; 大气科学
公开日期2014-01-2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2596]  
专题地球环境研究所_博士研究生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艳超. 中国东北地区树轮气候学研究[D].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