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暴发病池塘中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力特征研究
张旭杰 ; 杨五名 ; 李彤彤 ; 李爱华
刊名水生生物学报
2013
期号3页码:458-466
中文摘要为了调查引起鱼类运动型气单胞菌败血症(俗称暴发病)的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力特征,阐明其流行规律,研究于2006—2009年度从湖北省内3个不同地区的6个发病鱼塘中分离了30株嗜水气单胞菌,其中20株为临床株(分离自血液、肝脏、肾脏或腹水),6株为肠道株,4株为池水株。基于所有菌株gyrB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通过ERIC(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指纹图谱进行菌株的遗传分型;用PCR方法检测了7个毒力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模式。这7个基因包括气溶素(aerA)、溶血素(hlyA)、热不稳定性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热稳定性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st)、弹性蛋白酶(ahpB)、脂酶(lip)和鞭毛基因(fla)。此外,以斑马鱼为感染对象,通过腹腔注射测定了15株代表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20株临床株、1株肠道株和3株池水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性,体现为在系统树上聚为一枝,序列相似性为100%,具有相同的ERIC指纹图谱,毒力基因分布模式为:aerA+hlyA+alt+ast+ahpB+lip+fla+,且均为强毒株(LD50<9.74×104cfu/尾)。与临床株相比,其余5株肠道株和1株池水株或具有不同的ERIC指纹图谱或具有不同的毒力基因分布模式,显示出了遗传多样性,且毒力均弱于临床株(LD50>1.01×106cfu/尾)。这说明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作为暴发病病原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同一克隆系在流行,不存在明显的变异或遗传多样性。此结果有助于阐明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暴发病的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多种毒力基因在致病性菌株中的联合流行为发病机理的解析奠定了基础。此外,鉴于毒力基因谱与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毒力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用于致病性菌株的检测。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4859308
公开日期2014-01-22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9715]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鱼类生物学及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_期刊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旭杰,杨五名,李彤彤,等. 湖北地区暴发病池塘中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力特征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2013(3):458-466.
APA 张旭杰,杨五名,李彤彤,&李爱华.(2013).湖北地区暴发病池塘中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力特征研究.水生生物学报(3),458-466.
MLA 张旭杰,et al."湖北地区暴发病池塘中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力特征研究".水生生物学报 .3(2013):458-46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