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自动化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毕业生  > 硕士学位论文
题名面向无词注释的手语翻译研究
作者陈志刚
答辩日期2024-05-14
文献子类硕士
关键词手语翻译 无词注释 多模态预训练 手语表征学习
英文摘要

当今世界中患有听力残疾的听障人士数量日渐增多,而手语是他们的主要交流手段。手语翻译旨在将手语视频转换为自然口语文本,研究手语翻译能够极大地便利听障人士和健听人士之间的交流,给听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手语翻译工作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先前的手语翻译工作往往依赖于手语中的特殊标签——词注释(Gloss),也即手语视频中每个手势的直接标注。而词注释的标注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经过训练的手语专家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人工标注。因此,具备该标注的手语数据集很少,基于词注释的手语翻译方法的扩展性也因此受限。所以,本文工作聚焦于面向无词注释(Gloss-free)的手语翻译,在模型训练和测试的过程中完全放弃对手语词注释的使用,做真正通用的手语翻译系统。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1)基于视觉语言预训练的无词注释手语翻译。在缺乏词注释注释的情况下,需要构建一个能够直接从手语视频生成口语文本的翻译框架,并通过端到端训练来实现。然而,由于没有词注释,无法对视觉模型和文本解码器进行预训练,导致翻译性能较差。基于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视觉语言预训练的无词注释手语翻译方法,使用视觉语言对比学习范式对视觉模型进行预训练,使用文本掩码恢复对文本解码器进行预训练,然后进行端到端地下游手语翻译微调。实验证明,视觉语言预训练能有效地提升手语翻译的性能。

    

(2)分解学习引入大语言模型辅助无词注释手语翻译。预训练的大语言模型被证明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表现出色,在基于词注释注释的手语翻译方法中也得到了有效应用。但是,本文发现,在无词注释的情况下,直接将大语言模型和视觉模型端到端在手语数据上训练会导致性能显著下降。本文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端到端训练过程中,大型语言模型抑制了视觉模型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分解学习方法,即将端到端训练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视觉模型的学习;第二阶段注重大语言模型的微调。实验证实,这种分解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在无词注释环境下引入大型语言模型,从而显著提升手语翻译性能。

 

(3)基于内容理解和上下文推理的手语表征学习。前两项工作证明了对比学习和分解学习引入大型语言模型能够提升无词注释手语翻译的性能。本文认为,对比学习旨在学习手语视频和口语文本之间的整体内容关系,而分解学习则利用小型语言模型引导视觉模块学习口语文本的上下文关联。因此,本文提出了结合对比学习和分解学习范式的方法,通过内容理解和上下文推理来学习出一个强大且通用的手语表征。在下游翻译任务中,将其与大型语言模型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其潜力。实验结果表明,从内容和上下文两个角度进行的预训练都能独立提升手语翻译性能,而两者结合能够带来更大的提升。

 

通过以上三个工作,本文将无词注释的手语翻译性能大幅提升,在两个具备手语词注释标注的数据集上逼近于基于词注释的手语翻译方法,并且本文还在其他无词注释的大规模手语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和可扩展性,为实现通用的手语翻译系统做出了贡献。

语种中文
页码7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a.ac.cn/handle/173211/56592]  
专题毕业生_硕士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志刚. 面向无词注释的手语翻译研究[D]. 202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