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国抗生素的国产化——以华北制药厂青霉素钾盐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例
作者张衍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孙烈
关键词青霉素钾盐 制药技术 20世纪50至60年代 中国科技史 华北制药厂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Antibio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digestion-absorption of Penicillin Potassium technology in NCPF
学位专业技术史
英文摘要1958年,华北制药厂开始生产青霉素钾盐。这是中国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抗生素药品,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生产抗生素工业品的能力。本文以华北制药厂的青霉素钾盐制药技术为主要案例,研究了该技术的发展背景、技术力量形成过程、原料加工和供应特点、制药技术核心特点和技术消化吸收的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青霉素制药技术的国际发展背景和国内研究背景。青霉素制药技术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研制成功的,该技术在战后向欧洲、亚洲等地转移。中国也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青霉素制药技术,但受限于中国制药工业的落后水平,直至50年代初,中国没有建起大型抗生素工厂。1953年至1958年,中国在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援助下,通过政府、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的合作,形成了抗生素研究的技术力量,建设了生产青霉素钾盐和硫酸链霉素的当时亚洲规模最大药厂——华北制药厂,厂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国外负责技术设计、提供技术设备、派遣专家支持和接待中方学员实习,中国负责调研资料、基建、原料供应、生产备件和组织人员。本文以制药原料的加工供应为例,讨论了制药配套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与特点。苏联向中国转移了玉米淀粉、葡萄糖和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华药在生产中选定唐山白马牙玉米作为加工原料,在50至60年代的供应条件下,保持玉米供应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困难。面对化工原料紧缺的情况,该厂自行设计生产丁醇、苯乙酰胺等试剂。逐渐形成了集制药原料、药用包装于一体的原料供应体系。华药接受苏联转移的发酵、提炼等技术及设备并完成了消化吸收。在发酵培养基、菌种选育、设备防腐蚀、提炼操作和分包装技术上结合实际生产作了技术研究和实践,促进了青霉素钾盐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以这些技术改进和原料供应体系为基础,建设起一批带有中国特色的抗生素厂。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青霉素钾盐制药技术以苏联技术为基础作了多项技术消化吸收措施,形成了原料供应保障体系,为中国抗生素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步实现了青霉素及其它主要抗生素的国产化。
语种中文
页码11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41]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衍. 中国抗生素的国产化——以华北制药厂青霉素钾盐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