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近代微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891-1928)
作者张彤阳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罗桂环
关键词中国近代 微生物学 传播 发展 体制化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icrobiology in China(1891-1928)
学位专业科学技术史
英文摘要

19世纪后期,近代微生物学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传入中国。本文聚焦于1891年(最早系统介绍近代微生物学理论的译作《医肺痨等病新说》发表)至1928年(由伍连德、林宗扬等人组织的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间近代微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学科知识通过报刊、书籍的推广及普及情况,分析专业名词的审定与统一过程,考察微生物学教育及科研工作的开展状况,从而总结出学科的发展特点。由于微生物是许多疾病的病原,因此学科知识初期的传播者以医学传教士为主,他们在教会医院及医校中传授病理微生物学知识及实验技术。在格致书院、农学会等机构的引介下,来自欧美及日本的专业著作及学科新闻被译为中文出版。这一时期的译者多非专业学者,译著多为直译,内容简单,鲜有研究性论文,且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影响力较小,但也为国人创造了了解微生物学知识的一扇窗口。清末的接连战败及各地疫情的爆发,使得政府决定革新教育制度,派遣留学生,将微生物学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还计划建设微生物学研究机构。这一时期,专业译著的数量逐渐增多,其形式也过渡为以编译为主,并开始出现学术论文。博医会尝试通过对微生物学名词进行翻译与审定,以解决名词的混乱局面,但其所译名词多以新造字表示,不符合中国语法习惯,未能推广开来。民国以来,习得微生物学知识的留学生纷纷回国,逐渐成为微生物学传播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任职于各大院校,开展学科教育与科研工作,在应用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并将研究成果总结为学术论文,使得国内专业论著的数量及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学者们还编著适合国人学习的教科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学生,并参与到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之中,为日后微生物学名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早期微生物学家的努力下,192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中国近代微生物学也由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总的来看,中国近代微生物学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组织与政策的支持,亦得益于各国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其次,微生物学的建立过程主要受到了来自日本和欧美的重要影响。日本对于学科中文名词的翻译及教科书的编撰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欧美的影响则多体现在专业教育及科研工作方面。此外,早期微生物学家重视“学以致用”,其研究侧重于解决传染病、植物病害、本土微生物资源调查等实际问题。

语种中文
页码13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40]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彤阳. 近代微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891-1928)[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