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柳小康 ; 张志明 ; 孙振华 ; 欧晓昆 ; 张燕妮 ; 冒艳
刊名生态环境学报
2013
卷号22期号:6页码:983-990
关键词干扰 退耕弃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演替
中文摘要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未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不同方式或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都会导致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效果发生偏差。研究选取滇西北维西县的退耕弃荒地为对象,通过分析放牧、围封和保护3类不同干扰方式下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及主要恢复使用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苗生长的差异,探讨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围封和保护3种干扰方式下退耕弃荒地植物种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小均表现为围封样地>保护样地>放牧样地(P<0.05),即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退耕弃荒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云南松幼苗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的退耕弃荒地内生长优劣程度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因此,保护和围封方式均有利于退耕弃荒地的植被恢复,而自由放牧方式会阻碍植被恢复,甚至可能会导致植被退化。
公开日期2013-10-16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xtbg.org.cn/handle/353005/4700]  
专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_森林生态研究组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柳小康,张志明,孙振华,等.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3,22(6):983-990.
APA 柳小康,张志明,孙振华,欧晓昆,张燕妮,&冒艳.(2013).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22(6),983-990.
MLA 柳小康,et al."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 22.6(2013):983-99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