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国家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李三忠2; 王金铎3; 刘建忠1; 于建国1; 吕海青2; 侯方辉2
刊名地质学报
2005
卷号079期号:004页码:487
ISSN号0001-5717
英文摘要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相应地可将鲁西地块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分为三个阶段: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平面上变形样式总体表现为三种构造样式,即:①印支期的近东西走向的宽缓紧闭褶皱及逆冲构造;②燕山中期的北北东或南北走向的厢状褶皱—坡坪式逆冲系统;③燕山晚期的北东走向的冲断—走滑断裂带。但是,鲁西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变形在空间上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鲁西地块及邻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bao.ac.cn/handle/114a11/38505]  
专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中国海洋大学
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三忠,王金铎,刘建忠,等.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J]. 地质学报,2005,079(004):487.
APA 李三忠,王金铎,刘建忠,于建国,吕海青,&侯方辉.(2005).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地质学报,079(004),487.
MLA 李三忠,et al."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地质学报 079.004(2005):48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