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
吕洪波4; 冯雪东4; 王俊3; 朱晓青5; 董晓朋6; 张海春1; 章雨旭2
刊名地质论评
2018
卷号064期号:004页码:777
ISSN号0371-5736
英文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狼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笔者等在狼山南缘的一系列构造逆冲片露头中发现了蛇绿混杂岩。根据野外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 Pb定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绿泥石片岩,而混杂岩块包括:紫红色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和变质辉长岩等。其中,绿泥石片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中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将岩浆喷发时代锁定在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而且该三种岩石都具有高铝(Al2O3〉17%)玄武岩的特征,指示了本区白垩纪与俯冲带相关的构造环境。依据狼山白垩纪蛇绿混杂岩的发现笔者等尝试重新厘定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之间的碰撞时间和边界:作为华北克拉通西北重要组成部分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晚白垩世向北俯冲并最终与中亚造山带碰撞拼合,从而造成了阴山造山带西段狼山的隆起。根据构造地貌相似性原理,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可能要从白云鄂博至西拉木伦河一带向南移到阴山—燕山一带,而最后的碰撞时间则由晚古生代推迟到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宽度也进一步向南加宽为整个蒙古南部与内蒙古高原区,构成新的中亚造山带。这一认识为华北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成因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大地构造模型,也为促进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理论的改进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26829]  
专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中国地质科学院
3.香港大学
4.中国石油大学
5.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吕洪波,冯雪东,王俊,等. 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J]. 地质论评,2018,064(004):777.
APA 吕洪波.,冯雪东.,王俊.,朱晓青.,董晓朋.,...&章雨旭.(2018).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地质论评,064(004),777.
MLA 吕洪波,et al."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地质论评 064.004(2018):77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