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
苏鹏程1; 韦方强1; 冯汉中2; 游勇1; 程尊兰1; 徐爱松1
刊名山地学报
2011
卷号029期号:003页码:337-347
关键词绵远河 泥石流 群发性 成因 汶川地震
ISSN号1008-2786
其他题名Causes and Effects of Group-occurring Debris Flow Disasters in Qingping Town,Mianyuan River Upstream,Sichuan
英文摘要汶川地震触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改变了泥石流流域的物源条件,地震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呈现出愈加明显的高频率、群发性、大规模的特征。地处四川省绵竹市西北部的绵远河上游震后已多次暴发了泥石流。2010-08-13和08-18,在局地暴雨诱发作用下,绵远河上游的清平乡和天池乡境内的24条沟谷同时暴发了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高达1.08×107m3,其中仅清平乡附近,泥石流堆积扇规模就达到7.62×106m3,泥石流淤满河道形成了1.5 km2的堰塞体,致使14人死亡和失踪,清平乡境内大量震后重建的民房遭淤埋,泥石流多次中断九环线的重要支线——绵(竹)茂(县)公路汉旺-清平段,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3亿元。此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剧烈的改变着震后局部的河流微地貌形态,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从汶川地震对绵远河上游泥石流流域物源条件的影响分析入手,着眼于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了2010-08-13(简称"8.13")特大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汶川地震后绵远河上游两侧支沟内积聚的巨量固体松散物源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前提条件;1 h雨强达37 mm、累计达203.5 mm的高强度暴雨是泥石流最直接的激发因素。泥石流物源区和堆积区的堆积物颗粒分析结果表明,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活动为主。作为汶川地震后典型的次生山地灾害链过程,泥石流活动是自然地貌演化的必然结果,但此类远远超越常规规模和频率的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建议对危害居民点的重点沟谷提高泥石流治理标准,调整汛期的防洪方案。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4222570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0373]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四川省气象局
4.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5.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6.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苏鹏程,韦方强,冯汉中,等. “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J]. 山地学报,2011,029(003):337-347.
APA 苏鹏程,韦方强,冯汉中,游勇,程尊兰,&徐爱松.(2011).“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山地学报,029(003),337-347.
MLA 苏鹏程,et al."“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山地学报 029.003(2011):337-34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