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
朱光旭2; 肖化云2; 郭庆军1; 张忠义2; 杨曦1; 孔静1
刊名环境科学
2017
卷号38期号:7页码:3054
ISSN号0250-3301
英文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广西阳朔某铅锌尾矿污染农田自然生长的3种常见菊科植物野艾蒿、 胜红蓟和野茼蒿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差速离心与化学试剂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在植物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探究菊科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 耐性特征和机制. 结果表明,污染区土壤受Cd、 Pb、 Zn这3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其含量分别比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GB 15618-1995)超标37.7、 5.7和8.9倍,植物体内Cd、 Pb和Zn含量都超过正常范围. 野茼蒿和胜红蓟对Cd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富集能力,适用于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此外,野茼蒿的茎和叶中Cd的含量分别为159.6 mg·kg~(-1)和219.5 mg·kg~(-1),超过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标准,可见野茼蒿完全具有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是Cd超富集植物. 3种菊科植物地下部和地上部的Cd、 Pb和Zn主要分布在液泡可溶组分和细胞壁中,而在细胞器中的分布较少. 植株中大部分的重金属以迁移性较低的氯化钠提取态、 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存在. 因此,液泡区隔化、 细胞壁固持和重金属以低活性的化学形态为主可能是3种菊科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的重要耐性机制. 与野艾蒿相比,胜红蓟和野茼蒿茎叶中的Cd更多地贮存在液泡中,且地上部"活性态"Cd的积累比例低于根系,这些很可能是胜红蓟和野茼蒿忍耐和富集镉的重要途径.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27791]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光旭,肖化云,郭庆军,等. 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J]. 环境科学,2017,38(7):3054.
APA 朱光旭,肖化云,郭庆军,张忠义,杨曦,&孔静.(2017).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环境科学,38(7),3054.
MLA 朱光旭,et al."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环境科学 38.7(2017):305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