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基于杯[4]吡咯的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机理研究
作者马华侨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5-1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蒋生祥
关键词杯[4]吡咯 非水毛细管电泳 氢键作用 离子对效应 相互作用 Calix[4]pyrrole Nonaqueou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ydrogen-bond effect Ion-pair effects Interaction
学位专业分析化学
中文摘要毛细管电泳具有以下优点:快速,高效,高灵敏度,高分离度,样品消耗量少等,使其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有很好的优势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自从1984 年Walbroehl 等首次用纯乙腈为溶剂分离奎宁类化合物获得成功以来,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新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大大拓展了毛细管电泳的应用范围。本文以杯[4]吡咯对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为基础,使用非水毛细管电泳,探讨了基于杯[4]吡咯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以四烷基卤化铵的乙腈(或含有少量乙醇)溶液为背景电解质,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中性大环化合物杯[4]吡咯,并详细地研究了分离机理;(2)借助以上研究内容,使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的乙腈溶液为背景电解质,研究了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中性大环化合物杯[4]吡咯的机理;(3)以杯[4]吡咯为背景电解质添加剂,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几种有机阳离子,借助电喷雾质谱详细地研究了该分离过程的机理。根据以上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本文第一章对石英毛细管柱内表面的性质,毛细管电泳分离中常用溶剂的性质,非水状态下背景电解质pH 值的计算方法,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过程中常见的弱相互作用及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2、本文第二章采用非水毛细管电泳法对中性化合物杯[4]吡咯进行分离,发现卤素阴离子(F-或Cl-)首先通过多氢键作用与杯[4]吡咯形成带负电复合物,然后该带电复合物再与F-或Cl-的反离子(即背景电解质中的阳离子)作用形成离子对。研究发现,氢键作用是分离的前提,这种离子对的形成被认为是π-阳离子作用。定量地计算了杯[4]吡咯与卤素阴离子作用及与反离子的相互作用常数。 3、在研究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杯[4]吡咯的过程中,发现阳离子在分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四烷基氯化铵为背景电解质,详细研究了阴离子-杯[4]吡咯复合物与阳离子的离子对效应。研究发现四甲基铵阳离子与杯[4]吡咯形成的离子对常数最大,可能是因为四甲基铵阳离子的尺寸较小的缘故;同时还发现四甲基氯化铵为背景电解质时,形成离子对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四环己基杯[4]吡咯>四环戊基杯[4]吡咯>八甲基杯[4]吡咯。 4、本文第四章以离子液体为背景电解质,分离中性大环化合物杯[4]吡咯,根据DHO 模型,发现1-丁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与杯[4]吡咯/Cl-复合物形成离子对,这种离子对可以认为是CH-π 作用。 5、本文第五章以四丁基氟化铵为背景电解质,杯[4]吡咯为背景电解质添加剂,分离几种有机阳离子。借助电喷雾质谱,发现这些阳离子都是以[杯[4]吡咯+四丁基氟化铵+阳离子]的复合物形式存在,因此可以在230nm 下直接检测。
学科主题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及相关
公开日期2013-04-2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7.64.217/handle/362003/2958]  
专题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_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华侨. 基于杯[4]吡咯的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机理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