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空缺分析及其保护网络构建
李晓文 ; 郑钰 ; 赵振坤 ; 黎聪
2007
关键词长江中游生态区 湿地水禽 潜在生境 Gap分析 保护网络
ISSN号1000-0933
摘要构建了综合反映长江中游生态区地形、植被与地表覆盖特征的GIS综合空间数据库,在对长江中游生态区核心湿地保护物种,即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反映物种分布与GIS数据库中生态地理因子关联的生境适宜性单元,从而确定了核心物种分布的潜在生境,对照现有保护区分布格局,找到了区域湿地生境保护的薄弱和空缺区域(Gaps),评价了现有保护区系统对潜在生境保护的有效性。基于Gap分析结果和现有保护区分布格局,进一步考虑保护网络的整体性和连通性以及保护成本,构建了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区生物保护网络的合理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生态区核心物种潜在生境涉及134个县(市)级单元,而目前长江中游湿地保护网络仅覆盖了23.49%的潜在生境,仍有大量潜在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网络,应在湖北(13县)、安徽(8县)和江西(1县)所属22个县域内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并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由45个县级单元构成的的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并保护80%以上核心物种的潜在生境。本研究同时也表明基于GIS生态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生境适宜性单元概念进行大尺度生境分析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出处生态学报
12页:4979-4989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6843]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历年回溯文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晓文,郑钰,赵振坤,等. 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空缺分析及其保护网络构建.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