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多水塘系统磷持留的内部机制及其水/沉积物界面过程
作者付强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4-12-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尹澄清
关键词 湿地 多水塘系统 沉积物 吸附 持留 非点源污染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本文选择安徽巢湖六叉河流域,系统定量化地研究了我国南方农业流域中典型的半人工湿地结构一多水塘系统磷持留的内部机制及其水/沉积物界面磷动力学过程。利用野外暴雨径流监控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磷的持留强度、形态转化、沉积物磷分布、吸附容量及其景观分布规律、扩散过程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探讨了磷在塘水/沉积物的界面过程。为研究我国南方湿地中的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利用湿地系统处理非点源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发现:
多水塘系统对不同形态磷具有不同的持留效果,颗粒磷略强于溶解磷,而活性磷明显强于非活性磷。多水塘系统不仅使流域输出的磷总量减少,而且使形态发生了转化,溶解磷比重上升,活性磷比重下降。
多点沉降是多水塘系统的重要特征,通过多点沉降,流域年持留磷量超过4000kg。铁、铝结合态磷和惰性磷是水塘沉积物的主要赋存形态(>80%)。
多水塘系统沉积物具有很强的磷吸附容量, 平均吸附最大值(Smax)为560mg/kg,平衡浓度(EPCo)仅为0.01m∥L。吸附容量具有显著的塘类型差异,对于Smax,山塘>旱塘>田塘>河塘>村塘,对于EPCo则恰好相反。水塘景观排列对沉积物吸附容量及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从山脚到河边,水塘吸附容量逐渐降低。无定形态Fe和KCl浸提态磷是控制水塘沉积物磷吸附的两个关键因子。
磷从塘水向水塘沉积物扩散迁移符合一阶指数递减方程Ct=Co(e-la),水塘沉积物具有持留系数大、持留稳定、所需停留时间短的特点。当入流溶解磷浓度超过0.02m∥L时,多水塘系统沉积物是磷的一种有效的汇。
无机磷的化学沉淀和植物吸收在多水塘系统磷去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物理沉降、吸附和扩散迁移作用是多水塘系统磷持留的主要内部机制。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环境水质学
公开日期2011-12-1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2119]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付强. 多水塘系统磷持留的内部机制及其水/沉积物界面过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