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纸坊沟流域刺槐林土壤有机质演变特点及其累积机理研究
作者吕海波
答辩日期2012-05
文献子类学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梁宗锁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水溶性有机质 刺槐林 Uv 吸收值
英文摘要

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影响到土壤碳含量。大量研究发现农地转化为林地
后土壤碳贮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森林生长序列中土壤碳的变化并不保持一致的增
长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机制的研究颇显重要。
研究通过对纸坊沟流域四种年限刺槐林的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调查,在总结其特点
的基础上,分别设置野外培养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旨在探索造成有机质变化的影响因
素。主要结论如下:
(1)对1975 年柠条林N75、1974 年耕地H74 和1978 年刺槐林C78 土壤剖面有机
碳、全N、土壤机械组成、碳酸钙、容重、pH 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各样地土壤有机
碳的积累与<0.02mm 粒径的土壤颗粒有较高的相关;土壤剖面各指标在不同深度存在异
常变化,<0.002mm 粘粒物质大幅度增加,表现出古土壤层的特征;1m 深度有机碳储量
C78>N75>H74,但差异主要表现在30cm 深度以上土层,特征层的存在可能导致H74 剖面
16.684g/m3 的有机碳评价误差,以及C78 剖面36.926g/m2 的误差。
(2)分析了类似立地条件下10 年、25 年、31 年、35 年四个刺槐林和一个对照农地
土壤有机碳SOC 各组分的变化。三深度平均SOC 含量、活性有机碳AOC 含量、水溶性有
机碳DOC 含量随刺槐林年限增加而增加;与农地相比,所有刺槐林样地AOC/SOC、惰性
有机碳ROC/SOC 呈高值表现,惰性有机碳LOC/SOC 值较低,DOC/水溶性有机氮DON 较低
而280nm 的UV 吸收值较高;随退耕年限的增加,25 年刺槐林表现出一个以深度分异为
代表的退耕特殊阶段。在刺槐林生长过程中,(i)AOC 和缓性有机碳ROC 都出现累积趋
势,刺槐林有助于土壤碳的储存;(ii)土壤碳的累积过程中有组分差异表现,DOC,
DOC/DON 以及UV 吸收值出现与SOC 不同的变化;(iii)各深度AOC 及SOC 并未表现出一
致的增长趋势,有深度分异。刺槐林生长发育过程中SOC 的积累有组分和深度的差异,
其相关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3)对1975 年柠条林N75、1974 年农地H74 和1978 年刺槐林C78 在100cm 深度
土壤剖面有机碳、全N、土壤机械组成、碳酸钙进行差异度分析和线性相关性分析,发
现退耕后两种林地SOC 及全N 含量虽然都有明显变化,但是C78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20cm 深度,而N75 则主要表现在20-100cm。相关度分析表明,H74 在20cm 以下SOC、
C/N 值都与0.002-0.02mm 粒径极显著相关,C78 在40cm 以下SOC 含量与<0.002mm 粒径
含量显著相关,C/N 值与<0.02mm 粒径由0-100cm 的负相关,变为正相关。结果证明柠
条林和刺槐林对SOC 和全N 的影响存在深度的差异,分别表现在深层和浅层。农地和刺
槐林土壤深层SOC 与细颗粒土壤显著相关,性质稳定。
(4)对C78样地均匀添加枯落物碎屑的土壤培养坑分3月、7月和11月进行一年期的
培养和观测,发现SOC各组分有季节性变化,20cm和40cm深度在7月SOC,活性有机碳POC
及总氮TN值最高,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呈相反变化趋势;培养过程中各
指标出现深度分异,与20cm不同,在60cm深度,SOC随培养过程而递减,POC及全氮递增,
而DOC在7月出现高值。SOC在初始积累过程中先增后减,体现出自我调节。SOC各组分的
深度分异,反映出培养坑60 cm深度SOC来源出现多元化,枯落物腐解产物影响程度减弱。
(5)采集安塞纸坊沟31年刺槐林土样及林下混合枯落物,通过碱液吸收法测定
100%、20%和2%含水量条件下3深度土样20 cm,40 cm,60 cm、去除DOC土样(仅100%含
水量条件下)、三种处理枯落物混合土样(林下混合枯落物、刺槐枯落物和草本类枯落
物)培养过程中CO2的累计释放量。结果表明,100%和20%含水量条件下各深度土壤CO2
释放量为20 cm>60 cm>40 cm;20 cm土样去除DOC后CO2释放量明显减少,40 cm明显增加,
60 cm没有明显变化;混合枯落物土样在100%含水量条件下CO2释放量最高; 20%和2%含
水量条件下刺槐枯落物CO2释放量明显大于草类,而100%含水量条件下草类枯落物略大于
刺槐枯落物。研究证明土壤含水量对SOC组分含量和枯落物种类不同的土壤层呼吸强度
存在差异性影响,强降水对DOC的淋失可造成表层土壤呼吸的减弱。
(6)设置野外培养坑,将混合枯落物的土样和未混合枯落物的土样用致密的尼龙
布隔开,LDOM(难以自由迁移的那部分WEOM)的含量用两者同时培养后WEOM 含量的差
值来计算。野外培养两年并分段采样,在7 月份,样坑表层被吸附的WEOC(LDOC)和
WEOC 比率较其他时段低,并随样坑深度增加,比率升高;UV280nm 吸收值及LDON/WDON
较高,LDOC/WDOC 较低。 7 月20 cm LDOC/LDON 与WEOC/WEON 相当,但3 月和11 月前
者高于后者,说明7 月份LDOC/LDON 值与RDOC/RDON 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其他时间前者
呈高值表现。研究证明LDOM 有季节性和深度分异,当比较WEOM 和DOM 的研究结果时,
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水溶性有机质;刺槐林;UV 吸收值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39]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吕海波. 纸坊沟流域刺槐林土壤有机质演变特点及其累积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