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新疆植棉业经济时空格局演变机制及适度规模研究
作者杨莉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杨德刚
关键词植棉面积 时空变化 灰色关联分析 驱动力 适度规模 新疆
其他题名Driving Forces of cotton industry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appropriate scale in Xinjiang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中文摘要新疆植棉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新疆植棉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关联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构建植棉规模和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度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揭示新疆植棉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基于GIS技术,探究植棉业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1)自1949年以来,新疆植棉规模不断扩大,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各异,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按绿洲分类棉区,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2)新疆植棉业经济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要素(气候、水土资源、自然灾害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价格、技术、政策等)。通过进一步多因素定量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的关联理论,构建灰色关联模型,表明:新疆植棉面积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因素均与植棉面积关系密切,其中,棉花单产、棉花价格、农业人数、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均与植棉面积等5项指标的关联度极强,鉴于棉花单产的关联度最高,进一步建立作用关系模型,得出棉花单产对植棉面积的弹性较大,达到0.883。(3)新疆植棉适宜度总体偏高,最高达到0.617,但植棉适宜度跨度较大,达0.417,且总体上南疆比北疆适宜棉区要广。地方植棉适宜度差异达0.413,比兵团大0.088,表明兵团比地方适宜植棉的地域差异小。结合模糊评价法,最终得出全疆总体植棉适度规模为8-10×105 ha,明显小于目前实际植棉面积,表明植棉应向宜棉区集中,而不宜棉区的部分县市应该减少植棉或退棉,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公开日期2011-11-22
页码89页
分类号K90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198]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莉. 新疆植棉业经济时空格局演变机制及适度规模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