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新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及其在水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马梅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2-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王子健
关键词生物毒性测试 致突变性 发光菌 SPMDs Cu Bioassay Mutagenicity Luminescent bacterium
其他题名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 OF NEW BIOASSAY METHODS IN AQUATIC ECOTOXICOLOGY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本论文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发光菌毒性测试采用海水发光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青海湖弧菌为生物种的新的测试方法体系;针对环境样品毒性测试中基体干扰等问题,发展了利用半渗透膜抽样技术作为有机有毒污染物样品富集和前处理手段的方法;同时将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毒性变化规律研究和环境风险评价。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
1. 建立了基于新型淡水发光菌(Vibrio-qinghaiensis sp. Nov.-- Q67)的发光菌急性毒性测试体系。系统研究了pH、菌密度、反应时间、离子强度及天然水体中几种主要离子对测试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方法,考察了对利用Q67 和Vibro fisheri -T3 对重金属、农药和氯酚等典型污染物毒性测试的结果,利用Q67 测试天然水体急性毒性和水处理厂过程毒性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认为与
T3 相比,所研制的Q67 淡水发光菌测试体系对淡水水体和水处理过程急性毒性测试具有明显优势。
2. 将半渗透膜技术(triolein-SPMD)作为水样中有机组分的富集技术,分别针对洋河和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毒有机污染物毒性变化进行了发光菌急性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将triolein-SPMD 选择性富集有机污染物特点和生物测试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监测水体有毒有机污染物毒性,为复杂水样中优先污染物的毒性监测开辟了新的途径;
3. 应用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对自来水厂各处理段出水和北京官厅水库/永定河水体的致突变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和同期进行的化学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提出生物毒性测试技术作为化学监测的一种补充手段,在评价水体污染环境风险和工艺过程优劣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4. 研究探讨了铜的形态分布对淡水藻(Scenedesmus subspicatus 86.81 SAG)的毒性影响机制,发现溶液相铜的络合反应大幅度降低了铜在藻细胞表面的吸附,因此降低了铜的毒性。通过研究认为铜对藻的急性毒性是由于铜占据了藻细胞表面结合位,引起钠离子通道阻塞,提出可以利用细胞外 Cu 浓度预测Cu对藻的毒性,从而避免了复杂溶液化学对毒性的影响。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环境水质学
公开日期2011-08-3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802]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梅. 新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及其在水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