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位点特异荧光探针研究全氟有机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作者陈艳敏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8-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郭良宏
关键词全氟有机化合物 人血清白蛋白 脂肪酸 荧光 电化学 perfluorinated alkyl acids human serum albumin fatty acids fluorescence electrochemistry
其他题名Fluorescence study on site-specific binding of perfluoroalkyl acids to human serum albumin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全氟有机化合物(PFAAs)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造成的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全氟化合物具有使脂肪代谢紊乱、能量代谢障碍、儿童正常骨化延迟和脂质过氧化等作用。目前,已有证据证明全氟化合物是与血液中的血清白蛋白作用,但具体的作用位点还不清楚。本文采用简单﹑快速的荧光检测方法,研究了五种全氟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三个特异性位点的作用,通过计算其结合常数等结合数据,来评估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及其在体内对脂肪酸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干扰。本文共分为四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综述了全氟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状况及毒性效应。介绍了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及功能。概括了目前检测小分子与蛋白质作用的方法,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荧光方法的优势。总结了血清白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状况。 第二章 建立了用荧光和电化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方法。人血清白蛋白在体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携带和运输脂肪酸。我们用具有位点特异性的荧光研究了乙酸、丁酸、辛酸、十二烷基月桂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用dansylamide(DNSA)和dansylproline(DP)作为外源荧光指示剂,采用竞争置换的检测方式,研究脂肪酸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与人血清白蛋白药物位点Ⅰ和Ⅱ的作用;以色氨酸-214作为内源荧光指示剂,研究四种链长脂肪酸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与人血清白蛋白色氨酸位置的作用;以酪氨酸作为内源电化学指示剂,用金属配合物作为信号放大剂,研究脂肪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结果显示,乙酸并未使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及电化学信号产生任何变化,说明人血清白蛋白不与短链的脂肪酸作用。丁酸和辛酸使荧光信号呈指数下降趋势,根据Scatchard方程,计算得到辛酸与位点Ⅰ、位点Ⅱ及色氨酸位置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1×106 M-1、1.1×107 M-1和7.0×104 M-1;丁酸与位点Ⅰ和色氨酸位置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105 M-1和9.2×103 M-1。十二烷基月桂酸使荧光信号呈现多种变化趋势,说明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为协同及变构作用。这些结果可以很好的与X-射线晶体衍射的结果吻合。第三章 用具有位点特异性的荧光方法研究四、八、十二链长,羧酸、磺酸两种极性基团的五种全氟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三个位点的作用。以色氨酸-214作为内源荧光指示剂,研究全氟化合物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结果显示,perfluorobutyl acid (PFBA)和 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 (PFBS) 不与血清蛋白的色氨酸位置作用;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and perfluorododecanoic acid (PFDoA)都诱导色氨酸位置荧光淬灭,根据Scatchard方程,计算得到PFOA的结合常数为2.7105 M-1,PFOS的结合常数为2.2104 M-1。另外,选取DNSA和DP作为外源性的荧光指示剂,采用竞争置换的检测方式,研究五种全氟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药物位点Ⅰ和Ⅱ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位点Ⅰ,PFBA和PFBS都可以竞争置换DNSA,结合常数为1.0106 M-1和 2.2106 M-1。在位点Ⅱ,PFBS和PFDoA可以竞争DP,结合常数为6.5106 M-1和 1.2106 M-1,而PFBA无法与位点Ⅱ作用。同时,用圆二色谱法作为辅助手段,帮助荧光数据分析。 第四章 全氟化合物的毒性分析。根据人血清白蛋白与脂肪酸和全氟化合物的结合信息,并结合了脂肪酸和全氟化合物在人体内的浓度,评估了全氟化合物与脂肪酸的竞争能力,间接推测出全氟化合物不会干扰人体内脂肪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环境化学
公开日期2010-06-2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501]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艳敏. 位点特异荧光探针研究全氟有机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