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与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作者黄志霖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4-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利顶 ; 傅伯杰
关键词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土壤水分 土壤水循环 土 壤水平衡 径流 侵蚀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land use/cover types soil moisture soil water cycle and soil water balance runoff soil erosion
其他题名The Effect of Various Land use Types on Soil Moisture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植被覆盖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为控制和影响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但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分布、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
本文以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循环、土壤水平衡、径流和侵蚀效应及其随时间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 对1982 年(欠水年)、1983 年(平水年)和1984 年(丰水年)的土壤水分层次分布研究表明:(1)土壤水分垂直空间分异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100cm),土壤水分降低,季节变化迅速减小;(2) 季节性干旱造成土壤水分持续极度亏缺。土壤水分含量(0~100cm)低于稳定湿度或接近萎焉湿度(1982,60d),土壤水分(0~200cm)下降到萎焉湿度水平(5.8%~8.8%)(1983, 90d);(3) 土壤水分活跃层次随降水量增加而加深,丰水年(540mm),坡耕地、荒坡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和次活跃层达到200cm深度,在欠水年(253mm)和平水年(479mm),其活跃层次在40cm~80cm;丰水年份,山杏林地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仅为20─40cm。(4)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在100cm─300cm 层次形成低湿层,平水年苜蓿草地土壤低湿层在100cm─200cm。在丰水年,坡耕地、荒坡地和牧草地各层次土壤水分得到充分补偿,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土壤低湿层得到一定恢复。
2. 从1986~2003 年,对土壤层次水分季节和年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与前期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蒸发量显著负相关;乔木林地和自然草地土壤水分与其前期降水量相关深度为0~40cm,而与前期蒸发量相关深度达到100cm,反映了蒸发因素强烈影响乔木林、自然草地的地面蒸发和植被蒸腾。坡耕地、牧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受前期降水显著相关深度为0~60cm,其受蒸发量影响深度为0~40cm。 (3) 土壤水分季节分布,8 月为最低值,5 月、6 月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变化较小,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变化显著; (4) 5 月,土壤层次水分与前期蒸发量无显著相关,6 月,前期蒸发量显著影响深度为100cm;8 月,土壤层次水分和降水量无显著相关。说明了气候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对土壤水分影响的季节性差异。(6) 随着时间的延长,沙棘林地和油松林地都形成稳定低湿层,40cm 以下为土壤水分稳定层,土壤水分难以恢复,表明沙棘和油松对土壤水分影响强度。
3. 对1986~2003 年,对土壤水平衡和土壤贮水量进行分析: (1) 土壤贮水量的增加或降低与前期降水量的大小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降水量的多寡对次年春季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2) 随着时间延长,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水分差异由大到小,反映植被的演变过程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结果。(3) 16 年来,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没有达到过田间持水量水平(86 年除外),少数几次土壤贮水量达到或略高于临界有效贮水量,年年出现最小贮水量接近或等于凋萎湿度,说明土壤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土壤水分补偿有限;(4) 植物生长期间,土壤水分含量在春季或秋季相对较高,多数年份初期土壤贮水量大于末期土壤贮水量,年度土壤水分最大盈余量不超过90mm,而最大土壤水分亏损量不超过150mm,表明降水补偿的能力和土壤水分亏缺量阈值。(5) 土壤水分平衡:生长期年蒸发量均值范围271~290mm,其蒸发量已经达到或超过生长期多年平均降水量(289mm),生长期降水几乎全部用于蒸发和蒸腾作用。年土壤贮水量变化均值范围为-4~16mm,蒸发或蒸腾作用受限制而被动保持在与降水量平衡的状态。土壤实际供水能力非常低,土壤水分多居于难效水和无效水之间。
4 对1986~200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应演变过程研究:(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侵蚀次数和总侵蚀量差异显著。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都是以农耕坡地为最高,依次为:农耕坡地>牧草地>乔木林地>自然草地>灌木林地;(2) 径流量和侵蚀量主要分布在7、8 月,相对于坡耕地,减流、减沙效应主要分布在该期间。(3) 1~3 年,地表径流及侵蚀不规则变动阶段;4-8 年,水土保持功能稳定发展阶段;9-16 年,水保功能显著阶段和分化阶段。② 减流率从大到小次序:灌木林地>自然草地>乔木林地>牧草地。③长期地,灌木林地具有良好减流效应,乔木林地和牧草地减流效应则相对下降,灌木林地、自然草地的累积减流率始终高于乔木林地和牧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减沙率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而自然草地则先增加而后略降,牧草地减沙率随时间延长逐步下降。(4) 坡耕地弃耕撂荒后,其表现出较低的径流水平和侵蚀量,新建苜蓿地、条带柠条地的年土壤侵蚀量是其余类型平均值的30倍,是弃耕撂荒地的21 倍。弃耕撂荒地具有与沙棘灌木林、自然草地和乔木林相同的径流、侵蚀水平,表现极其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系统生态学
公开日期2011-07-2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595]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志霖.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与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