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分析
夏秀敏1; 张萍2; 吴妍1
刊名第四纪研究
2019
卷号039期号:001页码:24
ISSN号1001-7410
英文摘要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广东茶岭遗址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约4500—3700 cal.a B.P.)。文章综合植硅体、大植物遗存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探讨茶岭遗址水稻遗存性质和先民生计方式,并尝试归纳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进程。研究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发现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该研究打破了珠三角地区史前渔猎采集经济结构模式的固有观念,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4849]  
专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夏秀敏,张萍,吴妍.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分析[J]. 第四纪研究,2019,039(001):24.
APA 夏秀敏,张萍,&吴妍.(2019).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分析.第四纪研究,039(001),24.
MLA 夏秀敏,et al."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分析".第四纪研究 039.001(2019):2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