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
赵资奎; 叶捷; 王强
刊名科学通报
2017
卷号62期号:17页码:1869
ISSN号0023-074X
英文摘要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剖面脊椎动物化石(恐龙蛋壳和龟类骨化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3次以多个铱异常为标志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67 Ma前,除了有很多蛋壳显示出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外,由它们为代表的恐龙种群多样性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规模较大,正好发生在根据孢粉组合变化划分的K/Pg界线及其附近.恐龙在K/Pg交界开始灭绝,然后持续至古新世早期.这一灭绝过程大约经历了250 ka.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多次以铱异常、微量元素异常和氧同位素异常为标志的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和长期地球化学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第三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出现在早-中古新世,表明当时的环境变化及其效应可能长时间推迟陆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哺乳动物的完全复苏.南雄盆地获得的地球化学资料、恐龙渐变灭绝模式以及古新世哺乳类的复苏在年代上与印度德干火山喷发及持续时间比较一致.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0452]  
专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资奎,叶捷,王强.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J]. 科学通报,2017,62(17):1869.
APA 赵资奎,叶捷,&王强.(2017).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科学通报,62(17),1869.
MLA 赵资奎,et al."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科学通报 62.17(2017):186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