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
胡利民1; 石学法1; 刘焱光1; 白亚之1; 董林森1; 黄元辉1
刊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
卷号35期号:3页码:37-47
关键词有机碳 沉积记录 物源 沉积环境 埋藏通量 白令海 organic carbon sediment records sources depositional regime sequestration the Bering Sea
ISSN号0256-1492
英文摘要基于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专项调查获得的样品资料,重点探讨了百年来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T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埋藏记录,结果显示,基于两柱样~(210)Pb_(ex)随深度的指数衰变趋势,整体能反映出调查区相对稳定的现代沉积环境,可获得两沉积柱约70年以来的海洋沉积环境序列。陆架区BL16柱样中TOC的垂向分布与TN及粒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出有机质来源较为一致,粒度可能对沉积有机碳的赋存起控制作用;而陆坡区BL10柱样粒度相对略粗,且TOC与TN、粒度无明显相关关系,这可能与该区复杂的沉积水动力环境、有机质输入和较强的细菌微生物作用有关。两柱样上层样品(近20年以来)都不同程度表现出TOC含量增加和CaCO_3含量下降,这可能指示了近期北极地区变暖和海洋酸化加剧等过程对沉积有机质的影响。计算得到两柱样沉积有机碳的埋藏通量分别为3 100mmol C·m~(-2)·a~(-1)(BL16)和1 400mmol C·m~(-2)·a~(-1)(BL10),通过对有机碳埋藏保存效率的分析和区域对比,认为该区较高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可能主要受控于较高的上层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输出效率,较为有利的沉积有机碳保存代谢机制以及较快的沉积速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资助项目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WOS研究方向Oceanography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5471070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fio.com.cn/handle/2SI8HI0U/5865]  
专题业务部门_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
作者单位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5.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6.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利民,石学法,刘焱光,等. 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35(3):37-47.
APA 胡利民,石学法,刘焱光,白亚之,董林森,&黄元辉.(2015).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5(3),37-47.
MLA 胡利民,et al."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5.3(2015):37-4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