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底质重金属污染的Pb同位素示踪
张俊1; 刘季花1; 张辉1; 何连花1
刊名海洋科学进展
2014
卷号32期号:4页码:491-500
关键词黄河入海口湿地区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Pb同位素示踪 wetland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surface sediments heavy metal pollution lead isotopic tracing
ISSN号1671-6647
英文摘要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多接收同位素质谱仪(HR-MC-ICP-MS)等技术,对黄河入海口湿地区3个典型区(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重金属微量元素和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黄河河道三个子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依次降低,受粒度控制明显,且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处于较清洁水平。Pb同位素数据表明,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表层沉积物样品~(207)Pb/~(206) Pb和~(208)Pb/~(206)Pb比值(0. 839, 2. 090)与已发表文献的中国黄土~(207)Pb/~(206)Pb和~(208)Pb/~(206)Pb比值(0. 841,2. 083)接近,表明黄河湿地保护区内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Pb的主要来源为黄河自然源(黄土)。采油区及河道样品~(206)Pb/~(206) Pb,~(208)Pb/~(206)Pb比值(0.848,2. 100 ;0.84 9.2. 105)均高于湿地保护区样品,介于黄河悬浮体(0. 865,2. 131)及中国黄土之间,表明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中的Pb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和人类生产活动。
资助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渤海现代沉积物重金属铅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底质环境多元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及其在典型区的示范应用
WOS研究方向Oceanography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5348001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fio.com.cn:8080/handle/2SI8HI0U/29240]  
专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山东 266061, 中国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俊,刘季花,张辉,等. 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底质重金属污染的Pb同位素示踪[J]. 海洋科学进展,2014,32(4):491-500.
APA 张俊,刘季花,张辉,&何连花.(2014).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底质重金属污染的Pb同位素示踪.海洋科学进展,32(4),491-500.
MLA 张俊,et al."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底质重金属污染的Pb同位素示踪".海洋科学进展 32.4(2014):491-50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