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喜马拉雅佩枯花岗岩年代学、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王晓先 ; 张进江 ; 王佳敏
刊名地球科学
2016
关键词北喜马拉雅 佩枯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成因机制
DOI10.3799/dqkx.2016.082
英文摘要北喜马拉雅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中部,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物质的熔融行为和机制,而且对探讨部分熔融作用与相关构造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喜马拉雅佩枯花岗岩开展系统的LA-MCICP- 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佩枯花岗岩的结晶时间较长,从23.9Ma持续到16.5Ma,并记录了22.3±0.6Ma和17.3±0.3Ma两期深熔作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佩枯花岗岩具有高含量的SiO_2(71.87%~ 75.56%)、Al_2O_3(13.57%~15.49%)和K_2O(3.34%~4.59 %),以及高的K_2O/Na_2O比值(1.02~1.39)和A/CNK值(1.21~1.23),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放射性生热元素Th、U,亏损Ba、Nb、Sr、Zr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N=10.76~16.60),几乎无或弱的负Eu异常(δEu=0.76~0.97).样品的(~(87)Sr/~(86)Sr)i值和ε_(Nd)(t)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736 184~0.741 258和-14.6~-14.3,与大喜马拉雅变质沉积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其源岩可能为大喜马拉雅变质沉积岩.样品(~(87)Sr/~(86)Sr)i值较低而Sr浓度较高,且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比值基本不变,与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特征和趋势一致,表明佩枯花岗岩是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作用可能与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密切相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 EI;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6; 982-998; 41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49667]  
专题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晓先,张进江,王佳敏. 北喜马拉雅佩枯花岗岩年代学、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J]. 地球科学,2016.
APA 王晓先,张进江,&王佳敏.(2016).北喜马拉雅佩枯花岗岩年代学、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地球科学.
MLA 王晓先,et al."北喜马拉雅佩枯花岗岩年代学、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地球科学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