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作者黄艳冰
答辩日期2018
授予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
导师张长生,张文军
关键词海洋来源真菌,二苯呋喃类化合物,phomalone类化合物
学位名称硕士
其他题名Study on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activities from Two Marine-Derived Fungus
学位专业海洋生物学
英文摘要真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次级代谢产物新颖多样,是药物研发的主要来源之一。海洋来源真菌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产生新的代谢途径及生理功能,极大地丰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提高了从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天然产物的可能性。因此,海洋真菌作为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和新的生物合成机制的潜在来源,逐步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南海珊瑚来源真菌(论文作者分离)、印度洋海泥沉积物来源真菌(诸晗宁老师分离)的筛选,获得五株代谢产物丰富(HPLC-DAD检测)且具有抑菌活性、卤虫致死活性的真菌:SCSIO HG-4,SCSIO 40430,SCSIO SH03, SCSIO SH04, SCSIO SH13。选取其中两株真菌SCSIO HG-4,SCSIO 40430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化学研究。SCSIO HG-4是分离自印度洋海泥沉积物的一株真菌,经18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为Ascotricha属。对其进行了培养发酵,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液相色谱(RP-HPLC)等技术进行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化合物,应用各种现代光谱技术如高分辨质谱(HRESIMS)、核磁共振(NMR)、X-Ray单晶衍射及ECD等技术,对其中的4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了平面结构及绝对构型,包括1个新颖的降碳二苯呋喃类化合物HG4-1(1)和3个新二苯呋喃类化合物HG4-2(2),HG4-3(3),HG4-5(4),其中,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是通过X-Ray单晶衍射进行确定的。SCSIO 40430是分离自南海珊瑚样品的一株真菌,经18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为Parengyodontium album,通过对其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共鉴定6个化合物,包括两个新的phomalone类化合物40430-5 (9)和40430-6 (10),4个已知化合物40430-1 (5),40430-2 (6),40430-3 (7),40430-4 (8)。新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中包含S*-(-)-9,R*-(+)-9(79:21)两种构型,是一对镜像异构体。在活性筛选中,我们发现新化合物4对枯草芽胞杆菌(MIC 16 μg/mL)、苏云金芽胞杆菌(MIC 8 μg/mL)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MIC 32 μg/mL)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已知化合物6对苏云金芽胞杆菌(MIC 8 μg/mL)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MIC 8 μg/mL)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另外,我们对化合物1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2-13C NaAc标记实验表明,化合物2(HG4-2)可能经过二苯乙酸重排反应(benzilic acid rearrangement)转化为化合物1(HG4-1)。本课题的开展,为新天然产物的获得提供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菌菌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为酶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8037]  
专题南海海洋研究所_学位论文(硕士)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艳冰. 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D].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