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作者张彬
答辩日期2009-05-1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免耕 微生物量 磷脂脂肪酸 微生物群落 黑土
其他题名The Effects on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in Mollisol
英文摘要东北黑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但由于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使得黑土有机质的收支严重失衡,土壤退化严重。保护性耕作是保持土壤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够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 本文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耕作方式和作物覆盖较为敏感的微生物指标,包括微生物量碳和磷脂脂肪酸,探讨免耕措施和传统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在东北黑土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碳有较大的影响。和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5 cm)的全碳、全氮、碱解氮、热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促进各种养分和有机质在土壤表层富集,为作物生长和微生物代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土壤微生物量碳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 2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5 cm)的总脂肪酸量、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尤其是免耕玉米连作的作用更明显。但真菌和细菌生物量的增加并不成比例,真菌生物量增加快于细菌,使得免耕措施下土壤的真菌/细菌值有所提高,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耕作措施对G+/G-值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3不同耕作措施在作物生长期内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小,尤其在7月,由于温度和水分等环境条件的适宜,作物生长处于顶峰期,其根系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使得7月份不同耕作措施之间的生物量差异消除。 4耕作措施对不同土层的影响不同,不同耕作措施的PC1值对土层深度的响应明显(p<0.01)不同。2种免耕处理PC1值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曲线是二次多项式,而传统耕作PC1值随土层深度呈现线性变化。7月的PC1值没有发现耕作措施对不同土层的影响。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5
页码5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923]  
专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彬.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