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用于种子浸泡法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的研究
作者杨志成
答辩日期1995
其他责任者陈集贤
英文摘要从1978年开始,外源DNA导入技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在对棉花、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转化中取得了成功。通过电泳、DNA探针等手段,证明了外源DNA确实在受体细胞中发生了重组。到目前为止,外源DNA导入途径由花粉管通道法派生发展出了注射法和干种子浸泡法。在我们的研究中采用了干种子浸泡法,以大赖草DNA液对小麦品种高原602进行了转化。大赖草和小麦禾本科大麦族的两个不同属植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存在着同源的DNA序列,具有远缘杂交的分子基础。大赖草较小麦有抗旱、抗小麦根腐病的特点。我们在分离提取得到高纯度DNA液后,对具有稳定遗传的春小麦品种高原602进行了浸种处理。处理后的种子成苗后,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异:1.成苗12天后,受体小麦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未经大赖草DNA液浸种处理的小麦(CK)要高5-7倍;2.成苗12天后,受体小麦的可溶性蛋白SDS-PAGE图谱中较CK多了一条Rf=0.074的带,这一条带与大赖草的可溶性蛋白SDS-PAGE图谱中的一条相同;3.成苗至抽穗期,对受体小麦的抗根腐病能力进行测定,表明存在着抗病能力的变异。有一株小麦具有了抗小麦很腐病的能力,又有一株则表现为小麦根腐病较CK更敏感。根据周光宇(1985)提出的外源DNA与受体可发生DNA片段杂交的假设和本文的结果,说明大赖草DNA可能已进入了受体小麦的细胞内并表达,导致受体小麦发生了变异。证明这一方法可做为农业分子育种的一个有效手段。
出处杨志成. 用于种子浸泡法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9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334]  
专题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志成. 用于种子浸泡法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的研究[D]. 199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