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面向海绵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作者李欢欢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董仁才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敏感性,生态安全格局,郑州市 Spongy City, Water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Zhengzhou City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其他题名Study on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for the Sponge City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英文摘要

      城市化带来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使城市原有的渗透性能较好、雨洪调蓄能力较强的生态用地减少。耕地、林地、湿地等被不透水硬化地面替代后对雨水的截留、下渗、蒸发等水循环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地表的滞洪和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各种类型的城市雨洪管理问题,如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严重短缺,以及水环境持续恶化,为此,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倡导生态优先和低影响开发的总原则,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ESP)是平衡快速城市化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以郑州市全市域为研究区,在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过程中,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开展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目标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具体是通过建立以城市水生态敏感性为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最小阻力模型,建立了郑州海绵城市“源地-廊道-节点”生态安全格局,并基于这种格局其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海绵城市水生态因子四个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现有水生态要素、重要水安全要素、间接水环境要素和潜在海绵体要素,并对各要素集下各生态因子及敏感性等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水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a. 郑州市生态高敏感区总面积972.14km2,占总面积的12.85%。主要包含北部的黄河湿地带、南水北调工程线及其沿岸保护区、西南群山区、散布城区周边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区。这些高敏感区域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中要重点加以保护。

b. 郑州市生态较高敏感区总面积910.76km2,占总面积的12.03%。主要分在河流水系及周边缓冲区区域,这些水系所在区具有水源涵养、城乡供水、防洪排水等重要功能。这些较高敏感区域是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保护的重要区域,是提高生态安全格局的最可操作对象。此外,较高敏感区还在一些自然风景保护区有所分布,也应列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体。

c. 中敏感区总面积1387.08km2,占总面积的18.33%。主要分布在西南群山区,及部分河流水系周边,对海绵体的保护起着缓冲作用。除此之外,中敏感区还在山地丘陵交错带的植被覆盖区有所分布,该区域属于河流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功能较为突出。

d. 较低敏感区总面积2845.31km2,占总面积的37.60%。主要分布在丘陵、平原等建成区外围区域,该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优质农田的保护。

f. 从全市域尺度上看,目前的郑州市城区基本处于低敏感区,总面积1452.55km2,占总面积的19.19%,植被覆盖较少,具有城市生态安全功能提升的潜力。

(2)基于水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最小阻力模型,逐步提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得到郑州海绵城市“源地-廊道-节点”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最终确定的生态源地数量为53个,总面积为1321.72平方千米,线性廊道总长度为18.56千米,生态节点个数为31个。

(3)结合水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划分海绵城市功能分区,包括重点海绵保护区、海绵生态网络、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和海绵建设区。不同的功能分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并针对各个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设。

语种中文
页码9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1472]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欢欢. 面向海绵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