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黄土丘陵坝系流域碳输移及沉积碳溯源研究
作者鄂馨卉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汪亚峰
关键词碳输移,稳定碳同位素,碳来源,土壤侵蚀,黄土高原 Carbon Transport, Stable Carbon Isotope, Carbon Sources, Soil Erosion, Loess Plateau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Research of the Carbon Transport and Deposited Carbon Sources in the Dam Watershed of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Region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

      19世纪80年代末黄土高原丘陵区开展的一系列水保措施(如植被修复,淤地坝建设)改变了本区域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而对流域的碳迁移及沉积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关于黄土丘陵流域碳迁移、沉积特征及其源解析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监测及样品采集与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降雨驱动下小流域碳输移特征、坡面碳储量,以及坝地和沟道的土壤碳沉积特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沉积碳来源进行解析,研究结果可为探讨降雨径流过程对流域碳流失的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评估黄土高原流域侵蚀环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
(1)2015年、2016年雨水中各形态碳浓度随月变化存在一定变化趋势,流域降雨日期间隔较大月的溶解性总碳(DTC)浓度较高。雨季月均沉降通量为 5.16kg•hm-2,其中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各占57.33%和 43.91%。流域中雨季月均基流 DTC浓度范围为  47.90~100.28 mg•L-1,非雨季 DTC浓度范围为  57.44~105.52 mg•L-1,雨季的频繁降雨导致碳浓度范围较大。
(2)2015年、2016年雨季月均降雨径流中溶解性总碳输出负荷分别为1.91 kg•km-2和5.79 kg•km-2。径流量及碳流失量均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小次降雨事件径流中溶解性碳输出量为 86.97 g•km-2,中等雨强降雨事件碳输量出284.60 kg•km-2。评估研究区域年径流碳流失模数为6.42 kg•(km2 •a)-1,其中溶解性有机碳流失模数为 1.22 kg•(km2•a)与早年研究相比径流碳流失情况得到改善。
(3)坡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逐渐降低,并且2006年至 2016年坡面碳储量的提升主要发生于上坡位和下坡位。坝地土壤总碳(STC)波动范围为 11.6~16.82 mg•g-1,SOC变化范围为 0.81~3.93 mg•g-1,土壤无机碳(SIC)较 SOC占比重较大,范围变化为  9.86~14.16 mg•g-1。淤地坝沉积土壤 STC及SOC依据不同层土壤的波动范围特征分布呈现明显三个阶段,STC在0~100 cm和350~500 cm波动较为平缓,100~350  cm波动较大;SOC与STC的不同在于0~100 cm土层随深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沟道沉积土壤碳含量波动主要在表层,SOC波动范围在  0.80~2.75 mg•g-1。
(4)淤地坝有机碳同位素变化范围为-23.90 ~ -21.39‰,呈现表层土随深度增加有偏正趋势,200~500 cm土层随深度增加有偏负趋势。沟道沉积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整体数值来看,随着沉积深度增加,同位素呈现偏正的趋势,变化范围为-27.97~ -23.15‰。羊圈沟流域坝地表层土壤有机碳来源多来自于灌木,深层的淤地坝有机碳难以示踪其来源。沟道表层土壤有机碳则多来自于灌木及草地,这与沟道附近植被分布密切关系,沟道沉积土壤有机碳相较于淤地坝更易追溯其来源。

语种中文
页码7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1450]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鄂馨卉. 黄土丘陵坝系流域碳输移及沉积碳溯源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