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面向USV回收AUV的捕获式回收方法及机构研究
作者白桂强1,2
答辩日期2019-05-17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
导师谷海涛
关键词水下自主航行器 水面无人艇 回收 机构 试验验证
学位名称硕士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the capturing recovery method and mechanism for USV recovery AUV
学位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英文摘要水下自主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以下简称AUV)持续航行能力有限,需通过回收补给能源以提升其作业能力。传统AUV回收技术具有无法克服的劣势,随着无人水面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以下简称USV)的发展,面向USV回收与布放AUV技术已经成为整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但是USV回收AUV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平台间通信及配合等依然存在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AUV自主回收方法,基于该方法研制一套捕获式回收机构并对该机构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该回收机构及所提出AUV自主回收方法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及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分析了AUV回收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为解决AUV自主回收中存在技术难点,研究并提出一种面向USV回收AUV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对本实验室已有海洋机器人平台进行改造,并设计一种适用于该方法的水下拖曳对接装置。对AUV自主回收流程进行分析,根据AUV与USV相对距离,将整个流程分为GPS导引、声学距离、光学导引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介绍。(2)基于所提出的AUV捕获式自主回收方法进行回收机构建模。首先,分析了机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对回收机构主要部分:导向机构、捕获机构、机架及起吊装置等的主要功能进行详细介绍。根据AUV自主回收过程的限制条件进行回收机构参数化建模设计。所设计的回收机构只需改变部分设计参数便可适应不同直径AUV的安装需求。(3)对本文设计的捕获式回收系统及回收机构,使用计算机软件建立虚拟样机进行仿真。首先,利用SolidWorks对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并优化部分结构。利用Adams对AUV与回收缆绳碰撞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导向杆形状及尺寸对于AUV回收过程影响,指导回收机构设计。利用STAR-CCM+对水下拖曳对接装置和AUV进行水动力分析。主要获得以下成果:一是确定了便携式AUV回收机构尺寸范围,确定了导向杆的最优形状;二是研究了回收机构外形对于AUV水动力影响并确定了最优的回收机构外形;三是研究水下拖曳对接装置的受力并发现了其运动规律,此结论可用于指导AUV捕获式自主回收拖曳装置的设计。(4)通过外场试验,验证所设计回收机构的可靠性及回收方法的可行性。在湖上试验中,获得了水下拖曳对接装置深度、横滚角等航行参数,验证了水下拖曳对接装置作为AUV自主回收水下动基座的可行性。通过回收机构试验样机外场试验,验证了该机构的可靠性。最后成功实现AUV自主回收,验证了所提出回收方法的可行性。
语种中文
产权排序1
页码91页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sia.cn/handle/173321/25184]  
专题沈阳自动化研究所_海洋信息技术装备中心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白桂强. 面向USV回收AUV的捕获式回收方法及机构研究[D].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