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第四纪以来奄美三角盆地风尘输入对东亚古气候的响应
作者冯旭光
答辩日期2019-05-1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蒋富清
关键词风尘,黏土矿物,轨道调谐, 奄美三角盆地, 第四纪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英文摘要

奄美三角盆地位于菲律宾海西北部,紧邻亚洲大陆—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在冬季风和西风的共同影响下,第四纪以来该区域沉积了大量来自亚洲内陆的风尘物质。风尘的输入与风尘源区的干旱历史、大气环流(西风和东亚季风)的强弱和路径等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于重建源区的古气候变化。然而,由于区域和样品的限制,在西北太平洋相对缺少完整的第四纪以来轨道尺度风尘记录的研究。本文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51航次在奄美三角盆地采集的U1438A&B)孔为研究对象,通过天文调谐方法建立了轨道尺度的年代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黏土矿物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规律。通过与菲律宾海不同纬度的风尘记录,以及东亚内陆地区古气候指标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国东部沿海现代大气粉尘的搬运路径及传输机制,对奄美三角盆地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早更新世奄美三角盆地风尘输入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且探讨了西风急流的南北迁移对奄美三角盆地风尘输入的影响。

现代大气粉尘样品取自青岛沿海。粉尘主要由碎屑矿物石英和长石以及黏土矿物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组成。利用黏土矿物三角端元图、亚洲沙尘暴模式和颗粒物后向轨迹分析对青岛地区的风尘来源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粉尘颗粒物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区和附近地区,其中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区的粉尘的主要搬运动力是西风和冬季风,附近来源的颗粒物则受到区域气团的影响。

第四纪以来,U1438孔沉积物的红度值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且冰期红度值高值和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蒙皂石比值的高值对应。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于亚洲内陆的风尘,而蒙皂石主要来自于奄美三角盆地的火山物质,二者的比值越大,表明亚洲风尘输入的贡献越大。说明U1438孔沉积物的红度值能够反应亚洲风尘输入的变化,可用于天文调谐。基于上述认识,笔者通过轨道调谐的方法建立了U1438孔第四纪以来轨道尺度的年代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重建了U1438孔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蒙皂石比值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值和亚洲内陆的古气候指标对比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奄美三角盆地的风尘输入敏感的响应了东亚内陆古气候的变化。由此认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导致冰期北半球冰量增加,冬季风和西风增强、亚洲内陆干旱加剧,使得更多的风尘输入到奄美三角盆地。

2)小波分析揭示出U1438孔的红度值不仅记录了中更新世转型事件,而且在早更新世呈现处明显的100 kyr周期。通过对不同纬度气候记录的小波分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早更新世研究区100 kyr周期与低纬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的100 kyr周期具有良好的对应,因此,笔者认为早更新世奄美三角盆地的风尘输入受控于高纬度和低纬热带区域气候波动的共同影响;而中更新世以来,高纬度地区的气候波动成为奄美三角盆地风尘输入的主控因素。

3U1438孔所在的奄美三角盆地处于东亚冬季风和西风带的影响区,石英氧同位素和结晶度数据表明,该区域沉积的风尘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蒙古戈壁。由于两个风尘源区所处气候带不同,因此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5-0.7 Ma期间,U1438孔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蒙皂石比值显著降低,高岭石/绿泥石比值明显增高,这与主要受冬季风影响的菲律宾海南部站位的黏土矿物组成在1.5-0.7 Ma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却与受西风影响的北太平洋885/886站位风尘通量在1.5-0.7 Ma减少相对应。笔者认为西风急流的南、北移动造成了不同源区风尘相对贡献发生明显的变化。1.5-0.7 Ma西风急流春季向青藏高原北侧移动较晚,使U1438孔输入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尘减少。而在0.7 Ma以来和1.5 Ma以前,西风急流春季向青藏高原北侧移动较早,使得U1438孔输入更多的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尘。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686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冯旭光. 第四纪以来奄美三角盆地风尘输入对东亚古气候的响应[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