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大菱鲆与牙鲆耐低温机制初探及连锁SNP标记筛选
作者聂苗苗
答辩日期2019-05-1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尤锋
关键词鲆鲽鱼 低温胁迫 转录应答 Ampk Snp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英文摘要

鲆鲽鱼类大多为较高纬度分布的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冬季养殖都面临着较长的低温期。其中,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由欧洲引入我国的海水养殖鱼种,-1°C 20°C 均可存活,但低于8℃时其生长速率显著降低。北方养殖中,每年要经历4个月的低温,使养殖场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中、韩、日三国的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同样,冬季的低温海水影响其生长和存活,进而影响其养殖产业的产出。而有关鲆鲽鱼类的耐低温研究才刚刚开始,其耐低温机制、育种连锁标记等研究也几乎没有系统报道。本研究对雌核发育大菱鲆低温耐受组和敏感组进行转录组和miRNA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低温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并进行关联分析,初步阐释低温下的miRNA-TF-mRNA调控网络及其耐低温的机制。同时,研究了低温下牙鲆能量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AMPK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细胞水平上激活剂和抑制剂对该通路的调控。并在hsp70hmgb1以及yb-1等耐低温相关基因中筛选了牙鲆低温相关的SNP。这些结果将为鲆鲽鱼类耐低温机制阐述与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雌核发育的大菱鲆幼鱼经0°C低温处理,获得低温耐受组(CT)和低温敏感组(CS)。对其进行RNA-seqmiRNA-seq高通量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低温耐受组和敏感组对低温的应答在mRNAmiRNA水平上明显不同, mRNA很多上调,而miRNA的变化较少。进一步分析发现,miRNA-转录因子-mRNA网络参与了细胞周期、细胞膜组分、信号转导和昼夜节律通路的调控,从而调控大菱鲆对低温胁迫的应答。

2.对牙鲆雌核发育家系的鳃、肌肉及肝脏等组织在低温下(0℃)的组织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低温对鳃的组织结构影响较大,肌肉组织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但肝脏组织却有一定的损伤,呈现细胞凋亡的趋势。进一步对牙鲆AMPK及其相关基因低温胁迫下脑、肌肉和心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图式进行了分析,并在细胞水平探讨了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低温激活了脑组织中LKB1CaMKKβAMPK基因, AMPK又激活了SITR1FOXO1ATFAM;在肌肉组织中,这些基因表达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对低温的应答存在滞后现象。在细胞水平,低温和激活剂AICAR均激活了AMPK及相关基因,抑制剂CC抑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由此可以初步推断低温下AMPK的调控机制:首先低温胁迫通过Ca2+ AMP/ATP激活了LKB1 CaMKKβ,进而激活了AMPKAMPK又激活了FOXO1ASIRT1,从而加强糖酵解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产生更多的能量,并增强抗氧化能力;活化的AMPK同时抑制了HMGCR,使胆固醇生物合成受阻。总的来说,在低温胁迫中,AMPK不但参与了能量调控还参与了对低温的应答。

3. hsp70hmgb1yb-1基因部分序列在牙鲆低温耐受组和敏感组进行SNP分子标记筛选。分别从hsp70hmgb1yb-1 获得了92110SNP位点。其中,hsp70hmgb1各有32SNP在低温耐受组和敏感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hsp70基因SNP 8的等位基因G仅出现在耐受组;hmgb1 SNP 7的基因型TT和等位基因T与耐低温相关,而基因型CC和等位基因C与低温敏感相关。单倍型分析发现,hsp70 基因的单倍型TTG与牙鲆的耐低温相关,而hmgb1基因的单倍型ATGTCT分别与低温耐受和低温敏感相关联。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6804]  
专题海洋研究所_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聂苗苗. 大菱鲆与牙鲆耐低温机制初探及连锁SNP标记筛选[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