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江河源区牦牛放牧系统及冬季补饲育肥策略的研究
作者董全民
答辩日期2006-06-03
其他责任者赵新全
英文摘要通过对位于江河源区达日县的高寒小嵩草草甸—牦牛放牧生态系统、玛沁县的垂穗披碱草/星星草人工草地—牦牛放牧生态系统以及生长牦牛冬季育肥补饲策略和江河源区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应用放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原理分析了不同牦牛生产系统下经济、生态效益,提出了各放牧系统的最佳放牧强度和草地不退化最大放牧强度,揭示了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各因子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应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模式。其主要结论如下: 1放牧强度对高寒小嵩草草甸植物的影响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场禾草和莎草的地上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优良牧草(莎草+禾草)的盖度、地上现存量及其百分比组成减小,可食杂草和毒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杂类草的盖度、地上现存量及其比例增加,反映出放牧强度和放牧季节对它们的深刻影响;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大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各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均有表层化现象;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较对照组发生偏离;中度放牧增加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该结果支持“中度干扰理论”。 放牧抑制了高大禾草层片的发育,为植株矮小的莎草科牧草和阔叶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异针茅和针茅、甘肃马先蒿和阿拉善马先蒿、鹅绒委陵菜和雪白委陵菜、高山紫菀和柔软紫菀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这是种间对资源利用上分化的结果,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种群间也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而且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两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 2 放牧强度对高寒小嵩草草甸第二性生产力的影响 放牧强度与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年度牦牛个体增重之间呈显著的负线性回归。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年度最大牦牛生产力分别为60.96㎏/hm2、19.41㎏/hm2和36.55㎏/hm2,它们对应的单位面积牦牛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生态最佳放牧强度或适宜放牧强度)依次为2.52头/hm2、1.68头/hm2和1.47头/hm2;两季草场最佳配置为夏季草场:冬季草场=1.68:1;暖季草场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为1.86头/hm2。 3 放牧强度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的影响 在暖季草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它们的含量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在冷季草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土层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C/N值下降,它们的含量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全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 4 放牧强度对垂穗披碱草/星星草人工植被的影响 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现存量的峰值降低,峰值出现的日期也提前;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和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杂类草和星星草的地上生物量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而百分比组成呈上升趋势,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比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星星草和杂类草地上现存量达到最大的放牧强度分别是6.36头/hm2和8.07头/hm2。 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垂穗披碱草的的重要值降低,而星星草则增大;经过3年的连续放牧,轻度放牧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而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多样性指数(D和Hˊ)与丰富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均匀度过指数(J′)呈著的正相关。 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垂穗披碱草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星星草次之,因此它们表现出最大利用资源的能力;其它禾本科牧草中早熟禾的生态位宽度最大,紫羊茅和溚草的生态位宽度均较窄,而莎草科牧草的生态位宽度较为接近;阔叶草中蓬子菜最大,多裂萎陵菜和兰石草次之,乳白香青最小,说明不同植物适宜放牧的对策有所不同。 5 放牧强度对垂穗披碱草/星星草人工草地土壤的影响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地区披碱草/星星草混播人工草地不同土壤层含水量均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呈增大趋势,且土壤容重的增加具有累积效应;各放牧区(不包括对照)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和C/N的比值减小。 6 放牧强度对垂穗披碱草/星星草人工植被第二性生产力的影响 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的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牧草生长季牦牛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生态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枯草季放牧(10月~第二年牧草返青前—4月中下旬)按牧草营养减损和放牧时间折算为2.68头/hm2;9.97头/hm2为披碱草/星星草人工草地牧草生长季放牧的不退化最大放牧强度。 7 生长牦牛冬季育肥和补饲生产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50天的育肥期内,42月龄高精料组牦牛的绝对增重和相对增重高于中等精料组,42月龄牦牛比30月龄牦牛能更好且更快地适应高蛋白日粮;精料的比例越高,日粮的饲料转化率就越高,且42月龄牦牛的饲料转化率高于30月龄牦牛;育肥一头牦牛的生态效益价值达到15953.31元/头•a。 相对于对照组,各补饲处理组组牦牛的饲料报酬分别为5.23:1、7.68:1和8.38:1,产出投入比分别为1.76:1、1.77:1和3.18:1,补饲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分别较对照高2006.10、1337.40和1421.87元/头•a。 8 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优化经营模式 不同家畜优化生产模式下单位面积草地第二生产力可以增加5~8倍;应用多年生披碱草人工草地青贮牧草育肥牦牛的经济效益比 “放牧+舍饲”高92.49%,且完全舍饲育肥生产系统要比“放牧+舍饲”生产系统的生产和经济效益高;对放牧生产系统而言,每公顷人工草地的牦牛最大生产力是天然草地的6.13倍,最大负载能力是2.87倍。
出处江河源区牦牛放牧系统及冬季补饲育肥策略的研究.董全民[d].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06.20-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nwipb.ac.cn/handle/363003/3028]  
专题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董全民. 江河源区牦牛放牧系统及冬季补饲育肥策略的研究[D].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