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亚历山大藻(非PSP产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彬
答辩日期2007-06-08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相关亚历山大藻 褶皱臂尾轮虫 卤虫 黑褐新糠虾 毒性 Aft毒素
其他题名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non-PSP-producing Alexandrium affine
英文摘要本文以一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C-1)为对象,研究了该藻株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黑褐新糠虾急性毒性效应和对糠虾的慢性毒性影响,同时对AFT毒素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密度的升高,轮虫、卤虫、糠虾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其96hLC50分别为:1500cells/ml,90cells/ml,5000cells/ml。比较研究三种生物对相关亚历山大藻(AC-1)敏感性可以看出,三种生物对该藻的敏感性顺序为:卤虫>轮虫>糠虾。 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黑褐新糠虾的生长及种群繁殖有显著影响,我们发现在密度为50cells/ml藻液中,糠虾的繁殖就受到了不利影响。实验进行到63d结束时,糠虾日最高产虾数、总产幼虾数、总产虾天数都明显减少,初次产虾时间推迟,繁殖中断增加。且该藻对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糠虾亲虾的存活率为对照的71%,而体长和体重分别为对照组的87.3%和97.8%,但差异尚不显著(P>0.05)。 研究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各组分的毒性(藻液、藻细胞重悬液、藻细胞培养过滤液、内容物),发现藻液和藻细胞重悬液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及轮虫、卤虫、糠虾的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活体藻细胞的毒性最强。过滤液和内容物也显著降低了轮虫和卤虫的存活率,其对糠虾也有影响,但不显著,表明AFT毒素可能来源于细胞内,能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中。 研究相关亚历山大藻(AC-1)AFT毒素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去蛋白组分毒性、分子量范围、极性、多糖组分鉴定,表明AFT毒素为极性较强的多糖类物质,对热和酸碱是稳定的,其分子量范围在5K~50K之间。 以上结果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AC-1)虽然不产生PSP毒素,但能产生极性多糖类毒素,对甲壳类等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和资源补充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为以后进一步研究AFT毒素的作用机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奠定了基础,为全面评价亚历山大藻赤潮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7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254]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彬. 亚历山大藻(非PSP产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