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两种调查方法对比
张晋东3; 李玉杰3; 王玉君3; 欧阳志云3; 乔麦菊3; 张和民3
刊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12-25
期号06页码:1142-1147
关键词大熊猫 种群数量 距离-咬节区分法 分子生物学法 卧龙自然保护区
英文摘要准确调查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是大熊猫保护的基础.目前两种主要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距离-咬节区分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准确性、可操作性、成本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要分布区域,同时利用距离-咬节区分法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估算大熊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距离-咬节区分法估算的结果相对保守,估算结果不到前者的50%.结合大熊猫移动模式特征,建议在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适当降低距离区分阈值,以提高距离-咬节区分法的灵敏性.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7984]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晋东,李玉杰,王玉君,等.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两种调查方法对比[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06):1142-1147.
APA 张晋东,李玉杰,王玉君,欧阳志云,乔麦菊,&张和民.(2017).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两种调查方法对比.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06),1142-1147.
MLA 张晋东,et al."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两种调查方法对比".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06(2017):1142-114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