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铣削加工路径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王华兵1,2
答辩日期2008-05-30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
导师王天然 ; 刘伟军
关键词三角网格 铣削加工刀具路径规划 平面多边形偏置 多边形布尔运算 顶点法矢量估计
学位名称博士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Key Techniques of Triangular Mesh Model Based Milling Tool Path Planning
学位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英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和定制化的趋势,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迫切的需求。而产品的三维几何量反求工程以及快速成形技术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为企业的快速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三角网格模型是反求工程几何建模主要的产品数字模型输出格式之一,也是快速成形制造系统与反求工程以及其它产品建模系统的标准接口。快速成形系统按照输入的三角网格模型制作出实体工件,用于产品的快速开发,但通过快速成形技术制造的零件通常精度比较低,为提高精度,需要对成形工件进行精加工。对于组合曲面所描述的工件的加工路径规划,也通常先将其转化为三角网格的表达形式,再进行处理。在模具加工、自由曲面加工以及其他包含复杂形状工件加工的领域中,数控铣削加工是应用最广的。故对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铣削加工刀具路径规划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本文阐述了三角网格的定义、标准数据格式、数据结构、拓扑重建以及绘制方法,分析了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加工路径规划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选择了一套利用平底铣刀进行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利用球头铣刀进行精加工的三轴铣削加工路径规划的方案。进而着重研究了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铣削加工路径规划的若干关键技术,如三角网格模型的适应性分层方法、基于多边形布尔运算的可加工轮廓的计算方法、平面多边形偏置轮廓计算方法和加工路径生成方法等,并利用我们搭建的减式快速成形系统平台对相关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 分析了现有的三角网格模型分层算法,针对水平分层粗加工以及半精加工的工序安排下大水平面附近可能存在的加工余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片法矢分组以及分组面积阈值准则的适应性分层算法,保证了精加工余量均匀分布。 (2) 针对工件在直角坐标三轴铣床上的可加工性分析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边形布尔运算的加工轮廓提取算法,为三轴数控铣床实现多面加工的路径规划提供技术基础支持。 (3) 分析了现有的平面多边形偏置算法,针对基于边偏移的算法中凹顶点处的反射现象所引起的复杂自交问题,提出了一种顶点局部调整算法,保证基于边的偏置处理过程的实现。阐述了平面多边形顶点凸凹性的判别方法,并按照凸凹性分类分别给出了顶点的偏置矢量的计算方法。针对用途广泛的点在平面多边形中的包含测试方法,分析了现有的方法的优缺点,并基于射线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平面多边形的点包含测试算法。在偏置轮廓多边形局部自交环的处理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交环递归分解算法,解决了局部自交环的高效分解问题,同时提出一种综合运用内点射线穿越次数的奇偶性、多边形距离以及一致性规则的局部自交环的有效性判别算法,解决了局部无效环的去除问题。在全局自交环的处理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搜索的全局自交环分解算法,并运用内点射线穿越次数的奇偶性与环的内外性的关系以及多边形的距离规则解决了全局自交环的有效性判别问题,进而实现了无自交的平面多边形偏置轮廓的计算。 (4) 按照工件加工阶段的划分,分别阐述和实现了基于层面轮廓获取方法以及平面轮廓偏置计算方法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路径生成算法。分析了现有的三角网格曲面顶点法矢量估计方法,提出了两种新的方法,即基于顶点一邻域面片的顶角与相应面片面积的比值加权三角形面片法矢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基于顶点一邻域的顶角正弦加权三角形面片法矢量的计算方法,并利用球体以及椭球体的三角网格模型比较了各估计方法的计算精度。针对球头刀精加工路径的生成,结合坐标变换、平面等距分层及平面多边形偏置方法实现了行共面初始刀位的计算,同时结合坐标变换、三角网格顶点法矢量估计以及平面分层方法实现了行初始刀触点共面的初始刀位的计算。针对初始刀位的干涉检验和调整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分搜索的刀位点调整方法,实现了无干涉精加工刀位轨迹的生成。
语种中文
产权排序1
公开日期2010-11-29
页码124页
分类号TH12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2.131.170//handle/173321/275]  
专题沈阳自动化研究所_工业信息学研究室_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华兵. 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铣削加工路径规划关键技术研究[D].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