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儿童自我表露与流动儿童共情的关系
作者吴丽芸
答辩日期2015-1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导师施建农
关键词流动儿童 积极教养方式 儿童自我表露 共情 性别差异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sitive Parenting, Children's Disclosure and Migrant Children's Empathy
学位专业儿童心理学
英文摘要

相比城市儿童,流动儿童面临较明显的适应不良,存在较明显的行为问题和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且男生的问题较女生明显。研究表明儿童的共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在共情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包括教养方式和儿童自我表露均对共情有显著的影响且往往是相对容易改变的。本文针对学龄早期流动儿童群体,首先从母亲教养角度,考察积极教养方式(母亲对儿童接纳和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与儿童共情的关系;其次从亲子互动角度,考察儿童自我表露在前述两种积极教养方式分别与儿童共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是否受到性别的调节。本研究采用家长接纳一拒绝教养方式问卷、改编的回应儿童消极情绪量表、儿童自我表露问卷和儿童共情问卷进行问卷测量,对325名8-10岁流动儿童进行研究。其中150名被试参与问卷改编和预测试,169名(男生81人,女生88人;年龄:9.30士0.56)作为有效被试参与数据分析。首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母亲对儿童接纳和母亲对消极情绪的回应均能促进儿童共情,母亲对消极情绪的回应比母亲对儿童接纳对流动儿童共情的促进作用更大。其次,从亲子互动角度,考虑儿童自我表露作为中介变量,采用Bootstrapping的检验显示: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回应通过儿童自我表露影响儿童共情的间接效应为0.10,间接效应的90%的置信区间为[0.04, 0.19],不包括0,中介作用显著。母亲对儿童接纳通过儿童自我表露影响儿童共情的间接效应为0.19,间接效应的90%的置信区间为田.0}, 0.36],不包括。,中介作用显著。进一步考虑儿童性别,(1)经过有调节的中介关系验证,对于女生来说,母亲对女生消极情绪的回应能够通过女生的自我表露来促进女生的共情(indirect effect = 0.17, P < 0.01),而对于男生来说,母亲对男生的消极情绪的回应不能够通过男生的自我表露来促进男生的共情(indirect effect=0.04, P > 0.05); (2)经过简单斜率检验,母亲对儿童接纳能够促进女生自我表露,b simple = 1.02, P < 0.001,对于男生来说,母亲对儿童接纳对男生自我表露的效果也显著,b simple = 0.43, P < 0.05。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在母亲对流动儿童的教养方式上,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比母亲对儿童接纳更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共情。(2)考虑到儿童对母亲的亲密性,亦即儿童的自我表露,母亲对儿童接纳比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通过儿童自我表露对流动儿童共情的促进作用更大。(3)儿童自我表露在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和流动儿童共情之间的关系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受到儿童性别的调节。具体来说,对男童而言,母亲对其消极情绪的回应不能通过男童的自我表露来促进流动男童的共情。作为对比,不管是男童还是女童,母亲的接纳都可以通过其自我表露来促进其共情。

语种中文
页码5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8876]  
专题心理研究所_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丽芸. 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儿童自我表露与流动儿童共情的关系[D].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