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南疆高产棉花个体发育和群体调控技术研究
作者吐尔逊江·买买提
答辩日期201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田长彦
关键词南疆棉花 高产群体 个体 调控技术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棉花是新疆的主要大宗农作物。新疆从棉花种植优势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棉花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棉花下游产业的生存。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产区,对保障国家棉花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国际棉花供过于求,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新疆是全球单产最高的棉产区,优良品种、精播技术、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机械化采摘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棉花单产效益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疆棉花大面积高产机理探索,为新疆棉花持续高产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相关研究缺乏个体发育特性的系统性研究,对于高产群体建成缺少生态学、生理学的系统研究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以为新疆棉花生产提供可持续高产理论和技术为目标,以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新疆兵团农一师十六团高产创建实现的公顷皮棉产量4000kg的高产棉田为研究平台,以高产品种10-108-3和AY4等为材料,大田采用根系原位观测方法,并用人工气候室漂浮栽培方法与之进行对照,从棉花的群体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分配规律,以及个体的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发育规律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分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南疆高产棉花群体形成特点,针对陆地棉品种的根系性状、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发育特性,系统开展了棉花高产群体发育生态学基础、高产棉田棉株个体发育规律、高产棉花品种特性等研究,实证新疆棉花高产研究调控技术。经过四年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 1、南疆棉花高产的生态基础 高产棉田棉花生育进程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密切。气温高,生育期缩短;降水量大,进而延长生育进程。棉花开花—吐絮期,∑20℃积温、日照时数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6月份35℃以上的极端累计温度与籽棉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充足的光照促进单株铃数的增加,与高产棉田的产量密切相关:10月份累积日照时数与籽棉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5、6、8、9月份的累积日照时数对籽棉产量的影响也比较大,8、10月份累积日照时数对单铃重影响比较大。灌溉条件下,降水量与高产棉田的产量关联度最小。 2、南疆高产棉花品种选育指标的筛选及根系遗传演变规律 高产棉花品种株高发育、叶龄发育比一般的品种快,单株现蕾总数、成铃总数、成铃速度具有很大的优势。棉花单铃籽棉重对籽棉产量的影响最大,单株铃数对产量的影响次之。高产品种的籽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铃数与铃重为负相关:单株成铃数增加,单铃重下降;铃重与铃壳、棉籽重、纤维重、种子数呈明显正相关,衣分与籽指、衣指、纤维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606、0.632;籽指与籽棉重、纤维重为正相关。引进品种岱80的根系发育最好,新陆中26号根系发育最差。自育品种中80年的选育品种的根系明显优于90年代,2000-2010年后选育品种的根系发育变异系数没有规律。具有小根系的现代棉花品种比大根系的老品种因为适应密植,降低了根系冗余与根呼吸消耗,使更多的同化产物分配到地上部分而显著增产。 3、南疆高产棉花发育特性 高产棉田群体的生育期、花蕾发育、果枝发育与棉铃发育进程不同。由于高产品种10-108-3的现蕾、开花、成铃期前移特性有效地避免高温干旱气候,造成的蕾铃脱落、出现果枝“中空”的现象。高产品种群体单叶和群体光合速率峰值比一般品种出现晚。高产品种10-108-3最大群体光合速率都出现在盛铃前期,为27.5μmolm-2s-1。盛铃期以后,10-108-3的单叶净光合速率下降趋势相对平缓,吐絮期维持在17.3μmolm-2s-1,整个生育期呼吸速率、群体光合速率均维持在30%~47%的较低水平,特别是初絮期,仅为30.4%,相比于07-16和华棉1号低2.3~28.1%。高产品种10-108-3的叶片上举特性有利于群体透风透光。盛铃期LAI峰值为4.4,此后缓慢下降,到吐絮期LAI保持在3.1左右。高产品种10-108-3叶倾角在各生育期始终大于07-16和华棉1号,平均值为56°,最大叶倾角68.8°。高产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快时期为盛花期到盛铃期。10-108-3产量干物质累积速度达到480.6kg.hm-2.d-1,盛铃后期至吐絮期达371.8kg.hm-2.d-1,相比于华棉1号和07-16分别高出40.8%-71%;盛花期生殖器官干重占地上部干重的44%,盛铃期占51%,吐絮期占63%,盛铃期分别比07-16和对照(华棉1号)多2%和4%,吐絮期分别多10%和11%。 4、南疆棉区不同管理措施对棉花生理指标的影响与机制 棉花打顶有利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有利于棉花根冠比、侧根数和侧根长度的增加,有利于棉花籽指、中下部衣分、马指和成熟度的提高;不利于主根长度的增加,不利于棉花中下部铃重的增加;对于纤维绒长、比强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棉花打顶处理后,因果枝叶片数、单株叶片数和单叶面积的增加等原因,打顶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大于不打顶处理,叶绿素含量始终明显高于不打顶处理。并且滴灌棉花打顶后,植株不同部位的五种植物激素存在明显差异。用DPC打顶处理提高棉花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霜前籽棉产量比不用DPC不打顶处理高,而且差异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用DPC打顶处理的叶枝成铃率最高,不用DPC不打顶处理的果枝成铃率高,叶枝成铃率最低,不用DPC不打顶处理总脱落数最高。目前的栽培条件下合理采用该两项技术充分利用遗传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弥补气候资源的不足、发挥品种的内在潜力,协调棉花个体和群体发育,对新疆棉花产量的增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生态学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4611]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_荒漠环境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吐尔逊江·买买提. 南疆高产棉花个体发育和群体调控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