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植物研究所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  > 学位论文
新疆(吐鲁番)若干重要遗址植物考古学研究
交替题名Archaeobotanical Studies in Several Important Sites of Xinjiang, China
蒋洪恩
导师李承森 ; 李肖
2008
学科主题植物学
英文摘要植物考古学(Archaeobotany)是植物学与考古学的交叉生长点,主要借助植物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来研究与先民相生相伴的植物遗存,探讨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新疆的许多重要遗址处于环境干燥的荒漠戈壁地区。大量植物遗存在特殊的气候环境中保存完好,为我们考证当地先民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历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研究对对吐鲁番洋海墓地以及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部份植物遗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 1)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2300年前的葡萄藤进行了解剖学验证,并证明了该葡萄藤应属于栽培葡萄(Vitis vinifera L.)。研究结果改写了农学及史学界传统认为我国葡萄栽培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的说法,并将我国最早栽培葡萄的时间向前提了200年左右。 2)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大量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种子进行了形态学及解剖学研究。刺山柑种子与大麻果实、小枝条及破碎的叶片贮存于陶罐中,二者均有药用价值。根据物以类聚的原则,我们认为2800年前的古洋海人已经认识并利用刺山柑的药用价值。这是在我国,也是中亚地区东部首次发现的刺山柑植物遗存。 3)新疆洛甫山普拉墓地有三串薏苡总苞制成的项链出土。我们对出土的薏苡遗存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发现其来自于薏苡的原变种(Coix lacryma-jobi var. lacryma-jobi L.)。上述现象说明,古代山普拉先民已经认识并使用薏苡的装饰价值。并且,当地的薏苡文化可能伴随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 我们对上述重要遗址中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精细研究,并从植物学的角度证明了新疆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为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佐证;充分认识了古代先民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方式,发扬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积极发挥植物学研究的优势,充份利用了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及分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植物遗存,推动了我国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页码85
内容类型博士后出站工作报告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686]  
专题植物研究所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蒋洪恩. 新疆(吐鲁番)若干重要遗址植物考古学研究.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