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泥鳅卵——细胞电融合的研究
作者田君喜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1988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陈宏溪
学位专业水生生物学
中文摘要本文用Zimmermann的细胞电融合技术。将大鳞付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囊胚细胞与同种鱼的未受精卵进行电融合。这种细胞融合卵能够分裂、发育并长成幼鱼和成鱼。细胞事例卵的最初几次卵裂与受畏卵裂不同。球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有时第一次卵裂就出现2个以上的细胞,细胞数目也可为奇数。但在早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这种异常性会逐步地得到校正。至囊胚期,一部分胚胎完全恢复了正常, 可以发育下去直至孵出鱼苗。而没有恢复的异常的胚胎不久就会败育而死亡。本文着重研究了泥鳅囊胚细胞——未受精卵电融合的主要实验条件。其中Ca~(2+)浓度、PronaseE的作用及浓度、不同种类的二价离子,以及甘露醇浓度是影响泥鳅细胞——卵电融合效率的主要理化因素。而供体细胞密度、受体卵质量及其遇清水后被激动的程度是影响融合效率的主要生物因素。通过实验比较得出,在四种二价离子中(Ca~++, Mg~++, Mn~++, Co~++), Ca~++的效果最好,当Ca~++浓度为10~(-3)M、甘露醇浓度为0.2M时,电场液的电导率和渗透压对融合率以及孵化率是最适宜的。用100Mg/ml 的PronaseE在25℃处理供体细胞6~10 min,可以极大地促进融合率。在生物因素中,供体细胞密度在10~5个/ml以下时,融合率随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0~5个/ml,融合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够成熟的卵或过熟的卵作受体进行电融合,其孵化出苗的可能性一般不大。泥鳅卵迂清水后,被激动程度越高,对其孵化出苗越不利。我们在卵迂水后的10min内完成事例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孵化率。通过改善以上几个实验条件,我们实验中的融合率和孵化率分别能够高达80%和20%。 我们用石蜡切片法,对细胞一卵电融合后的早期发育作了细胞学研究。观察到了融进受体卵内的供体细胞核,其数目多为2 ~4 个,位置不定,这些供体细胞核在融合后50min左右,可发育成几个纺体,每个纺缍体作为一个分裂中心,都可引起胞质的分裂, 因此第一次卵裂就形成了多个细胞。细胞融合胚胎的发衣是属于多核还是单核发育,据上前的资料还不卟以作出明确的结论,有待以后的深入研究解决。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不同属间的电融合,以大鳞付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卵为受体,以大鳞付泥鳅 (_T~O)和鳗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杂交的囊胚细胞为供体。在电融合卵发育到原肠中期,检查了它们的染色体。发现它们的数目与供体细胞相同。电融合鱼性状也与供体亲本的性状相同。这些都说明电融合鱼确是由供体细胞核发育而成的。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4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724]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君喜. 泥鳅卵——细胞电融合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98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