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下行效应”与“上行效应”对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鲁敏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谢平
关键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 滤食性鱼类 富营养化 下行效应” “上行效应”
学位专业水生生物学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东湖与后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营养水平对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体长的影响及围隔实验这四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东湖滤食性鱼类的捕食(下行效应)与富营养化(上行效应)对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在1989-1998年期间,东湖I、II站近邻剑水蚤和微型裸腹?的生物量大幅上升,这两个种类优势度的上升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密切。80年代至90年代哲水蚤与剑水蚤生物量之比的明显下降与哲水蚤较低的内禀增长力有关。从60年代至199 7-1 998年,鱼类捕食压力的上升导致后湖枝角类的优势种由隆线?-亚种演替为逃避能力较强的短尾秀体?,后湖剑水蚤密度的上升导致右突新镖水蚤、长江新镖水蚤和特异荡镖水蚤的优势明显下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在东湖I、II、I I I、IV站间具有显著差异。微型裸腹?与近邻剑水蚤的优势度随水体营养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而大型枝角类(盔型透明?与透明薄皮?)的优势度随水体中鱼类捕食压力的上升而下降,哲水蚤相对于剑水蚤的优势趋向于随鱼类捕食压力的上升而下降。郭郑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与水体营养水平间正的相关性不明显,而微型裸腹?、短尾秀体?和近邻剑水蚤在郭郑湖区的分布与鱼类捕食压力关系密切。从80年代至90年代,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平均体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浮游甲壳动物群落体长的上升由优势种体长的上升所导致,其中微型裸腹滔与近邻剑水蚤体长的上升与水体营养水平的上升关系密切。通过围隔实验发现,滤食性鱼类的捕食导致逃避能力强的种类(如哲水蚤)及世代时间短的种类(主要是小型枝角类)的优势增强。在鱼类捕食压力较高的水体中哲水蚤的生物量较低,因为无节幼体较容易被鱼类所捕获。通过对“下行效应”与“上行效应”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影响机理的鲁敏:“上行效应”与“下行效应”对东湖浮游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表明滤食性鱼类的捕食与水体的营养水平均为决定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6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594]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鲁敏. “下行效应”与“上行效应”对东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