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内蒙古大窑四道沟石器工业研究
作者冯兴无
答辩日期2008-06-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授予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导师高星
关键词四道沟地点 石片石器传统 中更新世晚段 森林草原环境 采集和狩猎
其他题名Lithic Industry of the Sidaogou Locality, Dayao, Inner Mongolia
英文摘要中文摘要 大窑四道沟是呼和浩特市东郊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经过1979~1984年的连续发掘,出土了近2000件石制品、一些烧骨、灰烬等文化遗物和少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东区发掘剖面具有代表性,堆积物由上至下分为4层;发现的文化遗物主要出自第4层的红色土层(下文化层)和第3层的黄色土层(上文化层)。 四道沟地点时代有下面一些证据:1)东区文化层包含3条明显的古土壤条带,可以与标准黄土剖面的S1、S2和S3相对应,S1顶界(文化层上限)的年代为73ka BP,S3底界(文化层下限)的时代为330ka BP;2)红色土层中发现的肿骨鹿化石是中国北方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代表;3)红色土层底部烧土的热释光测年结果为310ka BP。综合上述数据和资料分析,四道沟文化层可能从30多万年前延续至中更新世结束或稍晚些。化石和孢粉分析表明,四道沟文化形成时期是比较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 本项研究重点是四道沟地点石制品的类型与技术。经过观测和统计的石制品共计1689件,包括下文化层的1190件和上文化层的499件。石器工业总特征为:原料几乎全部为燧石;类型多样,包括人工石块、石核、石片和多种类型的石器;石核中存在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打片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使用砸击法;石片中包含有一定数量的使用石片;石器的毛坯主要为石片,加工方式主要为锤击法;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钻、石锥、凹缺器、端刮器、锯齿状器和球形器,它们约占石制品总数的16%。石制品类型和技术特点以及与中国北方其他主要旧石器文化的比较表明,四道沟地点的石器工业依然隶属于中国北方的石核-石片-刮削器主工业范畴。这一工业延续时间较长,以开采基岩中的燧石作为原料,制作出了多种简单的石器工具;人类过着以采集经济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8-12
页码19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661]  
专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硕博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冯兴无. 内蒙古大窑四道沟石器工业研究[D].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