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4-7岁儿童对生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发展研究
作者卿素兰
答辩日期2004-0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方富熹
关键词儿童 目的指向性 朴素生物学 领域特殊性
其他题名The development of 4-7 year-ol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n goal-directed of living things
英文摘要

    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于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物理学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本研究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通过动画呈现故事脚本的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和因果认知的发展,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主要结果如下:
    (1)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生物与非生物区分的认知发展,受到领域知识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在无提示条件下,4岁儿童处于“矛盾混杂”的模式;5岁儿童处于“动物混杂”的模式;6岁和7岁儿童处于“生物混杂”的模式。经领域知识提示后,4, 5岁儿童发展到“生物混杂”的模式,6, 7岁儿童发展到生物的模式。
   (2)儿童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基于本体的因果解释的认知发展表现出顺序性和阶段性:4岁儿童对植物基于本体的因果认知较好;5岁儿童对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基于本体的因果认知较好;6, 7岁儿童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都能进行合理的基于本体的因果认知,领域知识影响儿童的因果认知,但是没有改变儿童因果认知发展的模式。
   (3) 4岁儿童能够对人的三种生物需要(吃、喝、睡)引起的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越来越好的生物学认知。学前儿童能够认识到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人的生物需要行为。
   (4)儿童对不熟悉物体目的指向运动的认知表现出年龄差异,4岁儿童不能利用目的指向运动对不熟悉本体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但是5岁、6岁和7岁儿童都能够把目的指向运动作为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线索,4-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速度不影响儿童的生物与非生物判断,但是轨迹影响儿童的生物判断,儿童对曲线运动条件下的生物判断显著多于直线运动。
   (5)本实验条件下,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心理学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1789]  
专题心理研究所_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卿素兰. 4-7岁儿童对生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发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