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
牟晓明; 于应文; 王先之; 张红梅; 徐长林; 花立民
刊名生态学报
2015
卷号35期号:16页码:5306-5315
关键词火绒草斑块 生境 斑块大小 幂乘方法则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
中文摘要以青藏高原两种生境(阴坡和阶地)和4个斑块大小等级水平(等级1: 0.2—0.6m~2,Gl;等级2: 0.6-2 m~2,G2;等级3:2—3.6 m~2,G3和等级4: 3.6—8.6 m~2,G4)的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群落为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其种群和群落空间异质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明晰了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对其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火绒草斑块的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植物种的随机出现频率和实际出现频率的方差对数值与其幂乘方法吻合性较高(R~2 > 0.8),幂乘方法能对火绒草斑块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客观分析。优势种火绒草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亚优势种球花蒿(Artemisa smithii))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的相对空间异质性(s)高于群落的空间异质性(δ_c),位于直线y=0上方,使群落趋于集群分布;伴生种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苔草(Carex sp)等的ε与群落的δ_c类似,位于直线y=0附近,它们维持群落自身空间分布状态;偶见种的ε低于群落的δ_c,位于直线y=0下方,降低群落的集群分布。随火绒草斑块等级水平的增加,群落物种数呈增加,丰富度指数D_(GI)呈降低变化。一般火绒草斑块的δ+c和β_w为阶地 > 阴坡,D_(GI)为阶地 < 阴坡;两种生境下,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G1斑块较低,G2—G4斑块较高。火绒草斑块的群落分布格局主要由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及偶见种的ε决定。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lzu.edu.cn/handle/262010/186407]  
专题草地农业科技学院_期刊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牟晓明,于应文,王先之,等. 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J]. 生态学报,2015,35(16):5306-5315.
APA 牟晓明,于应文,王先之,张红梅,徐长林,&花立民.(2015).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学报,35(16),5306-5315.
MLA 牟晓明,et al."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学报 35.16(2015):5306-531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