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学系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邱丽娟; 李英慧; 关荣霞; 刘章雄; 王丽侠; 常汝镇
刊名作物学报
2009
卷号35期号:4页码:571-579
关键词大豆 核心种质 检验 遗传多样性 SSR 等位变异 利用
ISSN号0496-3490
其他题名Establishment, Representative Testing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Soybean Core Collection and Mini Core Collection
英文摘要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大豆资源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定向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学科主题农作物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nais.net.cn/handle/2HMLN22E/127161]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分子生物学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邱丽娟,李英慧,关荣霞,等.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2009,35(4):571-579.
APA 邱丽娟,李英慧,关荣霞,刘章雄,王丽侠,&常汝镇.(2009).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作物学报,35(4),571-579.
MLA 邱丽娟,et al."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作物学报 35.4(2009):571-57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