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栽培生理学系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宋振伟1; 郭金瑞2; 任军2; 闫孝贡2; 郑成岩1; 邓艾兴1; 张卫建1
刊名应用生态学报
2013
卷号24期号:7页码:1900-1906
关键词玉米 垄作 平作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特性 黑土区
ISSN号1001-9332
其他题名Effects of tillage patterns on photosynthetic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in rainfe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英文摘要在东北地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叶片光合性能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播种-拔节阶段,2010-2011年平地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处理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出苗期、苗期和拔节期比传统垄作(LL)处理平均提高5.6%和5.2%、4.6%和7.3%及3.9%和4.8%,苗期5 cm土壤最低温度分别比LL处理高1.4和1.3 ℃.由于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拔节期PL和PP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等指标显著高于LL处理,而PSII潜在活性(F_v/F_o)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等气孔因素是导致光合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灌浆期叶片P_n和T_r则以LL和PL处理显著高于PP处理,这主要是由于PP处理在强降雨时期经历了涝渍灾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可见PL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强了玉米光合性能,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学科主题农业基础科学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1.203.20.206/handle/2HMLN22E/106094]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栽培生理学系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长春, 130124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宋振伟,郭金瑞,任军,等.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7):1900-1906.
APA 宋振伟.,郭金瑞.,任军.,闫孝贡.,郑成岩.,...&张卫建.(2013).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4(7),1900-1906.
MLA 宋振伟,et al."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24.7(2013):1900-19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