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青灰叶下珠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余珊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5-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昆明
导师张颖君
关键词青灰叶下珠 木脂素 抗炎 抗肿瘤
学位专业药物化学
中文摘要为了系统探寻叶下珠属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本论文以青灰叶下珠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纯化手段,从其全株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35 个化合物,经IR, UV, EI-MS, HR-ESI-MS, 1H-NMR, 13C-NMR, DEPT,1H-1HCOSY, HSQC, HMBC, ROSEY, QC-TOCSY 等波谱技术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包括2 个新化合物即:diphyllin 4-O-α-L-arabinopyranosyl-(1→3)-α-L-arabinopyranoside (1) 和3,4,5-trimethoxybenzyl alcohol 7-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 -glucopyranoside (2),以及33 个已知化合物,即:19 个木脂素(3-21),4 个苯丙素(22-25),7 个酚苷(26-32),1 个单萜(33),2 个脂肪醛醇类化合物(34-35)。这些化合物均首次从青灰叶下珠中发现。结合青灰叶下珠的民间用途和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3-5和32 进行了抗炎、细胞毒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5 和32 均无抗炎活性,但化合物5 对白血病 (HL-60) ,乳腺癌(MCF-7) 和结肠癌(SW480) 这三种细胞株有一定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51094]  
专题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余珊. 青灰叶下珠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昆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