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厦门大学  > 图书馆-厦大文化讲堂
炎黄风情——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重生
鲍元恺
2013-03-22
英文摘要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 “文化讲堂”(161)厦大艺术学院艺术教学部“音乐知识讲座”(1) 标题:炎黄风情——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重生 主讲人:鲍元恺 教授 鲍元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并先后荣获音乐作品金钟奖、文化部优秀音乐教育奖和厦门大学南强奖。主要作品有《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华夏弦韵》室内乐集(2001)、第一交响曲《纪念》(2004)、第二交响曲《台湾音画》(1996 / 2000 / 2006)、第三交响曲《京剧》(2006)、第四交响曲《厦门》(2008)、第五交响曲《禹王》(2009)、第六交响曲《燕赵》(2012)以及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1981)等。作品多次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和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东西欧洲和南非,由国内外交响乐团演出,并由DG、EMI、PHILIPS、DECCA、雨果等多家机构出版唱片。他的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导,并在中外多家重要刊物作为封面人物。 内容: 鲍元恺作于1991年的由《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六个组曲组成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是用西方管弦乐演绎中国汉族民歌的艺术经典,是当今中外交响乐团演奏场次最多和国际唱片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1995年起陆续进入全国各地中学音乐欣赏教材,2001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2006年进入《当代中国作曲家曲库》,2012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听众将直面作者,了解这部诞生在传统文化断层时代却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的音乐经典“中为洋用”的传播历程。 时间:2013年3月22日(周五),下午3点 地点:厦门大学图书馆323 区域研究资料中心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影音
源URL[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24400]  
专题图书馆-厦大文化讲堂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鲍元恺. 炎黄风情——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重生.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