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上海交通大学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活性分析与结构鉴定
刘铜 ; 刘力行 ; 黄秀丽 ; 姜雪 ; 周菲红 ; 陈捷
2012-04-24 ; 2012-04-24
会议名称中国广东广州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毒素结构鉴定 核磁共振 电解质外渗
中文摘要本研究针对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开展致病机理的研究,其中病菌产生毒素的活性和性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首先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强致病菌株 CX-3在改良 Fries3号培养液中培养,然后检测发酵液及提纯组分对叶片组织的致病活性,最后鉴定其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病菌发酵液对活体和离体条件下的玉米幼苗叶片均有明显的致病作用。病菌发酵液经过加热浓缩、离心、甲醇沉淀后发现对玉米的致病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表明该活性物质是稳定的,推测属于碳水化合物。通过用乙醚、氯仿和乙酸乙酯分别对培养液萃取减压蒸发后,发现该活性物质存在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通过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薄层色谱(TLC)分离可以产生4条特异带(Rf_1=0.21,Rf_2=0.28,Rf_3=0.53 和 Rf_4=0.65),并且对各条带进行回收和生物活性测定发现 Rf_3=0.53对玉米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回收 Rf_3=0.53条带运用薄层层析法和结晶法并结合生物活性跟踪技术进行了分离与纯化,得到了一高纯度的化合物。通过相对电导率测定发现该化合物在较低的浓度下就可以引起玉米幼苗叶片电解质大量外渗,并诱发典型的弯孢菌叶斑病症状。通过 UV、LC-MS、ElMS、NMR的~(13)C 谱和~1H 谱等现代分析化学手段,明确了该活性化合物的分子量为156.1、分子式 C_7O_4H_8和化学结构为甲基-(5羟基甲基)呋喃2-羧酸盐(methyl 5-(hydroxymethyl)furan-2-carboxylate)。采集自然条件下发病的玉米叶片, 通过 LC-MS 法检测出在受感染的玉米叶片也能产生同种活性物质。这是国内外首次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产生毒素化学结构的进行鉴定的报导。
会议录http://epub.edu.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GDKL200807001053&dbname=CPFD2008
会议录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会议论文
源URL[http://ir.calis.edu.cn/hdl/231030/691]  
专题上海交通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铜,刘力行,黄秀丽,等.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活性分析与结构鉴定[C]. 见:中国广东广州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