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1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幅度与速率
吴绍洪1; 刘文政1; 潘韬1; 邓浩宇1; 焦珂伟1; 尹云鹤1; Zhu, ZL; Zhao, FH; Sun, XM; Yu, GR
2016
关键词陆地表层区域 关键界线 幅度 速率 气候变化
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表层诸要素(如温度、水分、植被、土壤等)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可能引起集成地表关键要素而划分的区域格局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动态变化特征,深刻影响自然物候、农业生产布局等.然而,对于过去50余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的幅度和速率认识还不够定量化.基于均一化的1960~2011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与积温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自然带格局变化特征,以每个自然带面积及平均纬度的变化表征陆地表层区域变动的幅度;建立了一个表征区域界线移动速率的新指标,研究了中国陆地表层区域格局及典型区域界线变动的幅度、趋势、速率与突变.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总体上存在由一个相对冷的时段(1960~1986年)进入一个相对暖的时段(1987~2011年)的变化特征,推动了多数关键自然地带发生较为显著的向北移动倾向;两个时段比较,1987~2011年时段全国温度带普遍呈北移的趋势,其中北亚热带北界和暖温带北界最为明显,最大处可达200 km左右;1960~2011年间亚热带北界东段北移1.386°N;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0.354°N.前者向北移动的速率为0.533°/10 a;后者向北移动的速率为0.136°/10 a.突变分析显示,从1996~1997年开始,暖温带南北界线加快向北迁移;区域的变化明显滞后于变暖时段,在进入相对暖的大约10年之后,区域才明显向北移动.气候变化在宏观地域系统的表现特征在结论中得到揭示,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出处科学通报
19页:2187-2197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44339]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_CERN水分分中心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大学
4.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绍洪,刘文政,潘韬,等. 1960~2011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幅度与速率.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